imagesI81UCLTUimagesEPPEQDA9

imagesMYPL0EVM

 

未命名  

歷史典故...文王為姜太公拖車

 
太公家業八十成
月出光輝四海明
命內自然逢大吉
茅屋中間百事亨

這是最近抽的籤
最後還補了一句…文王為姜太公拖車…
想了解這詩的含義&這個典故…
 
 
最佳解答:  商朝的末代君主紂王,暴虐無道,荒淫無度,驕奢淫逸,爛殺百姓。紂王手下有個叫姜尚,又名姜子牙的大臣,他見紂王如此胡作非為,便棄官而走,隱居在渭水之濱。


渭河一帶是諸侯姬昌的管轄範圍。姬昌就是後來的周文王。姜子牙知道姬昌胸懷大志,求賢如渴,為了吸引姬昌的注意,姜子牙天天坐在渭水邊「釣魚」。一般人用彎鉤釣魚,彎鉤上掛著魚餌,然後把魚鉤放入水中,誘騙魚兒上鉤。可是姜子牙用的魚鉤是直的,上面不放魚餌,而且離開水面足有三尺高。他一邊高舉釣竿,他一邊釣一邊說:「魚兒呀,願意的就上鉤吧!」


在水邊釣魚的姜子牙七十歲時,巧遇在渭水河邊出獵的姬昌。姬昌同他交談,談得非常投機,文王瞭解姜尚確有真才,便讓姜尚與他同車而歸。


姜子牙入朝後,被姬昌封為太公。姬昌曾問姜子牙:「怎麼樣才能得到天下呢?」姜子牙說:「王者之國,使人民富裕;霸者之國,使士富裕;僅存之國,使大夫富裕;無道之國,國庫富裕。這叫做上溢而下漏。」


後來,姜子牙連續輔佐文王、武王,推翻了紂王的統治,建立了中國歷史上年代最長久的周朝。

●【文王拉車】
當大事抵定,姜子牙要周文王幫他拉車,周文王考慮了一下答應了,走了4百多步,文王說要休息,姜子牙說再多走一點,於是又走了4百多步,文王說累了,於是姜子牙說:周朝國朝8百多年,文王後悔不已。
 
 
太公家業八十成月出光輝四海明命內自然逢大吉茅屋中間百事亨年輕不得志少年奔波忙沒錢又沒財生活艱苦如修行必須要等到老年行大運
 
 
解:耐心,用心,盡力在你的事業學業多作準備;時間到時必定功成名就
 最後還補了一句…文王為姜太公拖車…
 想了解這詩的含義&這個典故…

解:請到坊間書局買一本”封神演義”回家看
 
 

2010年11月3日 星期三

姜太公傳奇

 

姜尚 (西元前 1211年 - 西元前 1072 年)

姜太公名尚,字牙,號飛熊或尊稱為子牙。又稱呂望、太公望 。(丁公伋是丁姓始祖,他是姜太公的長子,逝世諡號為「丁公」其後人遂以「丁」為姓氏。)

重要描述:歷史上最享盛名的政治家軍事家策略家

他是西周的開國元勳、齊(山東)文化的創始人,亦是一位策略家、軍事家與政治家。儒、道、法、兵、縱橫諸家皆將他視為本家人物,故被尊為「百家宗師」。這充分說明了其在中華歷史中的重要地位和其思想理論的博大精深。

姜太公精神的偉大,取決於他思想的偉大。姜太公治國安邦、治軍用兵的思想,主要體現在《六韜》等著作裡。

《六韜》包括《文韜》、《武韜》、《龍韜》、《虎韜》、《豹韜》、《犬韜》,這是戰國時期的人根據姜太公的軍事思想整理而成的一部兵書。

「至公」,即天下為公,是姜太公思想理論的基礎。「非兵不強,非德不昌」。德與兵,是姜太公思想理論的核心。因時因地制宜,是姜太公思想理論的靈魂。這些,都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值得我們傳頌的古老神奇智慧! 在大多數人的心目中,姜太公是一個神奇而又偉大的歷史人物。

姜太公在他著作的《六韜》一書中說:「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他主張國君要行仁修德,不可為己而害民,如此人民才能與國君同舟共濟,國家才會越來越強盛。姜太公不僅為周朝建立了完整、嚴密的政治體系,也為齊桓公和管仲的「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霸業奠定了堅實基礎。他的軍事思想,在《六韜》、《陰符經》、《太公兵法》、《太公金匱》等著作中都有論述。歷代著名的軍事家如孫武《孫子兵法》、鬼谷子、黃石公、諸葛亮等,都吸收了《六韜》等著作的精華,並予以發揚光大,故皆能在中國的歷史上名垂不朽。


神奇的名字來源:

姜太公名字很多,常見的有姜太公、姜尚、姜子牙、呂尚、呂望、呂牙、師尚父、尚父等。姜太公是炎帝神農的後裔。

「神農氏,姜姓也」。神農氏姜姓中有一個叫伯夷的人,為堯「典三禮」,「立五刑」,又佐禹治水立有大功,因而受封於呂。伯夷就是姜太公的祖宗。古代以部族為姓,以祖封為氏。以部族命名,姜太公姓姜;以氏命名,姜太公姓呂。


姜太公是山東日照人:

炎帝神農皇帝51世孫,伯夷36世孫。為周文王、武王、成王、康王四代太師,齊王,妻名申姜,共有13子(丁、壬、年、奇、枋、紹、駱、銘、青、易、尚、其、佐),女邑姜封周武王妃、皇后。西元前1211年,殷朝庚丁八年已酉年八月初三日出生於今山東省日照市;

姜太公是哪裡人,在浩如煙海的歷史典籍當中,至少有六種說法,即日照說、汲縣說、冀州說、魏邑說、許州說、不知何處人說。持日照說的記載最多,《孟子》、《呂氏春秋》、《戰國策》、《史記》的觀點是一致的。「太公望呂尚者,東海上人。」(《史記‧齊太公世家》)東海即東海郡,領海曲等38縣。海曲縣即今山東莒縣。古代莒、呂一字。姜太公的祖宗伯夷受封於呂。莒縣至今還有東呂鄉東呂里。可見,莒縣便是姜太公的祖籍及出生地。


經歷:

蟠溪峽隱士、軍師、諸侯、齊太公

主要作為: 武王伐紂

周文王訪賢拜姜尚為師。周文王曾對姜尚說:「自吾先君太公曰『當有聖人適周,周以興』。子真是邪?吾太公望子久矣。」故後人尊稱姜尚為姜太公、太公望。周文王死後,周武王也尊稱他為「尚父」、「師尚父」。後來率兵大敗商軍於牧野。

《詩經‧大雅‧大明》中贊此事:「牧野洋洋,檀車煌煌,駟騵彭彭。維師尚父,時維鷹揚。涼彼武王,肆伐大商。會朝清明。」因輔佐武王滅商有功,同時為了討伐東夷,姜尚被分封於齊(現今山東),是齊國的始祖。諡號為齊太公。十六國時期,呂光以姜尚為祖先,加上廟號始祖。

唐初的武廟,因姜子牙善於用兵,而主祀之。宋朝後改忠誠岳飛為武聖,後來清朝多改奉關帝君到今。




困境中修煉圓滿的姜子牙成就不凡的一生!

窮困潦倒:

姜子牙未輔佐周文王(姬昌)前,生活十分潦倒、坎坷多磨。32歲時,因為商朝戰爭不斷,他為了躲避戰禍,跑到山上修道,經過40年的苦修,直到72歲才出山。出山後,因為年紀大又沒有一技之長,只好暫時投靠在朋友的家中。為了謀生,他曾經編製竹簍或把小麥磨成麵粉拿到市集上販賣,也開過飯舖、賣過牛馬豬羊、為人算過命…等等,可是每次都支持不久就失敗了,因此經常受到妻子的奚落與冷嘲熱諷。

後來他在紂王手下擔任下大夫的職務,可是紂王荒淫酒色、暴虐無道,命令他監造「鹿台」。姜子牙看了圖樣,發現這「鹿台」高4丈9尺,上造瓊樓玉宇、殿閣重簷,且要以瑪瑙砌成欄杆,寶石妝成棟樑。姜子牙見到紂王如此役使百姓、荒唐無度,末日必將不遠,於是對妻子說:「我不忍見萬民遭殃。娘子!你和我前去西岐,將來必有騰達之日。……」可是他的妻子嫌他沒本事,好不容易熬到一個小官也做不好,不願跟他在一起了。姜子牙不得已只好獨自一人逃到西岐了(西岐就是後來的周國)。

姜太公半生寒微,擇主不遇,飄遊不定,但他能動心忍性,觀察風雲,等待時機,終遇明主,輔佐姬昌,修德振武,以求興周。周武王伐紂,太公為軍師,牧野大戰,滅商盛周,立了首功。周初分封,姜太公被封為齊國君主,他治國有方,創建了泱泱大國,遺風猶存,累世相續,為後來的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為五霸之首而奠定了基礎。




姜太公釣魚:

姜子牙自幼聰慧。據說,他還能預測世界上將要發生的大事。
   
當時姜子牙所在的王朝商朝的皇帝"紂"是一個殘暴的人,他統治期間戰爭不斷,為了躲避戰亂,姜子牙到中國北方的遼寧隱居了40年,後來又來到西北陜西省的終南山。在那裏,他經常到渭河去釣魚,可是3年中他卻一條魚也沒有釣到,而且他的魚鉤還是直的。人們都嘲笑他,他卻無動於衷,所以在中國有一句成語叫"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神奇的是,後來他果然釣到一條魚,在魚的肚子裏有一本兵法書。更巧合的是,當天晚上,周王朝(西元前11世紀-8世紀)的皇帝文王做了一個夢,夢見一位高人。

第二天,到渭河一帶打獵就遇見姜子牙坐在河邊垂釣。經過交談之後,發現他就是周朝從太公亶父起就一直盼望著的武能安邦、文能治國的賢才! 所以就對他說:"我的先祖太公早就寄希望於你了。" 於是周文王高興地說:「吾太公望子久矣!」所以姜子牙又號「太公望」,俗稱姜太公。後來他輔佐周武王滅商,屢建奇功,受封於齊地。




輔佐周室:

在渭水河畔,周文王與姜太公相識,一見如故,並拜之為師。周文王死後,周武王即位,以姜太公為太師,以周公旦為相,以召公畢公為左右輔弼。姜太公輔佐周武王,兵與德兼用,文與武並行,實現了滅商興周的偉大理想,形成了周王朝「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一統天下。
   
周武王在褒封神農等古帝王后裔之後,即行封賞滅商興周的「功臣謀士」,而師尚父為首封。封尚父於營丘,曰「齊」。姜太公來到齊地,「因其俗,簡其禮」,開放務實,開闢了富民強國的康莊大道。他堅持「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的人本思想。

他奉行「與時遷移,應物變化,立俗施事,無所不宜」的「因循為用」之道。他實行因地制宜,本末並舉,貨利往來的經濟政策。他提出了「三寶並重」的方針,三寶即農工商,強調農工商同時發展,重點發展工商業,採取「通商工之業,便漁鹽之利」,「勸其女功,極技巧」等措施。他制定「尊賢智,賞有功」,任人唯賢的人才政策。這一切,成為齊國的立國之本,使齊國成為春秋五霸之首、戰國七雄之魁,歷時32代國君,600多年。
   
周公(姬旦)是周武王(姬發)的弟弟。姜太公封於齊地後,過了5個月,回來向周公報告齊地的情況,周公問他:「你怎麼這樣快就回來報告呀?」他回答說:「我簡化了君臣的禮節,一切順著當地的風俗民情做,所以齊國很快就上軌道了。」周公的兒子伯禽被封在魯地,3年後伯禽回來向周公彙報情況,周公問他:「為什麼這麼慢才回報呢?」伯禽答道:「改變那裏的習俗、革新那裏的禮法,至少要3年才能看到效果,所以回來晚了。」周公聽了以後,歎道:「政令只有平和易行,百姓才能安居樂業,國家才會長治久安。」



姜太公的歷史地位:
  
姜太公一生坎坷多磨而又轟轟烈烈、神秘莫測,確實稱得上是奇人、奇事、奇男子。綜觀太公一生的建樹,無論從軍事、政治、經濟思想等方面,都有卓越貢獻,其中尤以軍事最著,所乙太史公言“後世之言兵及周之陰權皆宗太公為本謀”,稱得上兵家之鼻祖,軍事之淵藪。
  
姜太公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全智全能的人物,也是中國文藝舞臺上一位“高、大、全”的形象,還是中國神壇上一位居眾神之上的神主。作為宗教的神仙,他是武神、智神,被奉為“太公在此,百無禁忌”的護佑神靈。
  
周朝從古公亶父起,就盼望能得到一個聖人……一位武能安邦、文能治國的賢才,來輔助周國實現滅殷興周的任務,所以名太公為“太公望”,到武王執政時,又以“師尚父”相稱,尊寵權貴無以復加。文王所命太公之“師”即“太師”,是西周王朝“三公”中的最高長官,既主軍,也問政。時有“天下三分,其二歸周者,太公之謀計居多”之言,足見太公在周朝中的地位之重。

姜太公的文治武略思想影響深遠,他不僅是開創西周的功臣,而且輔佐文王、武王、成王、康王四朝之元老,積累了豐富的治國經驗,推動了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他的思想、理論、能實踐且博大精深。


圓滿成仙:

據史書記載,姜太公活了139歲。為什麼他能活得那麼久、且有那麼大的智慧呢?據瞭解,修煉的人達到某個境界之後,可以開智慧,也可以延長壽命。姜子牙經過40年的苦修,不但延長了壽命,還悟到了常人悟不到的宇宙真理,然後再經過十幾年的艱苦磨煉,最後終於成就了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豐功偉業。

因為太公的生平是如此的偉大、超常與不凡,可以說幾乎只有神仙才能做得到,所以齊人稱他為「天齊至尊」。道家則傳說他已經修煉圓滿升天成仙了。明代的《封神演義》中,更明確把他納入神仙之列。而歷朝歷代也都有人為他建立寺廟,以供後人瞻仰。

據史書記載,姜太公生於商更丁帝八年八月初三(西元前 1211 年),卒於周康王六年(西元前 1072 年),一共活了139 歲。
   
姜太公在我國歷史上是一位高壽的人,姜太公死後,返周而葬,葬於文王、武王的陵墓旁。當時周朝規定,姜太公五世之內皆反周而葬,五世之後才能葬於齊地。在唐宋以前,姜太公被歷代皇帝封為"武聖",唐肅宗封姜太公為"武成王",宋真宗時,又封姜太公為"昭烈武成王"。到了元朝時期,民間對姜太公增加了一些神話傳說。到明代萬曆年間,許仲琳創作了《封神演義》小說,從此,姜太公由人變成了神,並且為民間廣為信奉。
 



年齡神奇:

姜太公的祖先,都是強部落首領。但到了姜太公這一代,適逢殷末頹世,家族已經衰落。紂王無道,賢愚顛倒,姜太公雖有匡世濟時之才,終因進身無門而窮困大半生。直到年過七十,方遇周文王訪聘為師。孔子稱「太公勤身苦志,七十而遇文王」。自此太公在政治舞台上大顯身手,一發而不可收,活到139歲。
   
本領神奇:

史稱姜太公「其德足以厲風俗,其法足以正天下,其術足以謀廟勝」,德、法、術「三材兼有」。他的術主要是「修道術」和「開塞術」。「人功和天地參合,助成天地所生,才有道術可言」。「知開塞之術者,其取天下如化,是謂政之大端矣」。

小說中的姜子牙:

姜子牙在商朝時當過小官,商末民不聊生,紂王暴政年年,姜子牙辭官離開商都朝歌,隱居於蟠溪峽。據說曾在磁泉邊以長桿、短線、直勾、背身的奇妙方式釣魚,因而有「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之說法。

姜子牙靜待多年,最後感動了求賢心切的周文王,姜子牙隱居10年,當他83歲時,周文王再度到訪,在文王誠意請求下,姜子牙被拜為師,輔佐文王。姜子牙老年得志,為周文王、周武王修文練武、勵精圖治,並策劃推翻商紂的暴政。文王病重,託孤姜子牙,武王姬發仍以姜尚為師。

最後率軍3萬大敗商軍於牧野,為武王奠定周朝。姜子牙被分封於齊,是齊國的始祖。姜太公由於小說與民間傳說的風行,被許多人奉為神明,有時會以色紙,上書「姜太公至此」貼於家門等處,以求避邪消災。 它可以對付的對象不只是千軍萬馬,還有法術精通的神仙道人、妖魔鬼怪等等,都樣樣精通,無所不能。



封神演義:

師父:元始天尊
同門:闡教十二上仙、燃燈道人、雲中子、申公豹
師姪:黃天化、李靖、金吒、木吒、哪吒、楊戩、雷震子、韓毒龍、薛惡虎、土行孫、韋護、楊任
徒弟:武吉、龍鬚虎
義兄:宋異人
妻子:馬氏(在姜子牙去西歧前和他離婚)

章回小說《封神演義》完整地記錄他活到老學到老、「從醜小鴨到白天鵝」奮鬥不懈的心路歷程,這裡的姜子牙是闡教教主元始天尊的徒弟,三十二歲上崑崙山玉虛宮學道,七十二歲奉命下山幫助西歧,娶了六十八歲的妻子馬氏,又先後做過笊籬、麵粉、飯館等生意,卻都不順利。後來作相命師時,看出一名婦人為玉石琵琶精所變,因而抓住她不放,甚至用硯台打她。亞相比干經過,問明事情原委,又帶姜子牙去見紂王。姜子牙在紂王面前用三昧真火將那琵琶精燒出原形,紂王封他為下大夫。

妲己為了給玉石琵琶精報仇,要紂王命姜子牙建鹿臺,姜子牙斥責紂王,紂王下令殺之,姜子牙借水遁逃走。回家後,姜子牙向馬氏提出去西歧的事,馬氏要和他離婚。於是,姜子牙一個人去西歧。

一日在渭水邊釣魚時算定賣柴維生的武吉進城會打死人,又在武吉過失殺人之後收其為徒弟,並唸咒幫助他躲過西伯姬昌的追捕。姬昌後來見過武吉,得知他得了姜子牙的幫助才成功逃脫,遂聽從上大夫散宜生的建議,請姜子牙來幫助西歧。此時的姜子牙已經是位八十老翁了。

姬昌逝世之後,二兒子姬發繼承其位成為西伯侯。姜子牙奉命回玉虛宮領取封神榜,在滅掉商朝之後封榜上有名的人為神。元始天尊囑咐他下山時無論誰叫他,絕對不可理會。然而禁不住師弟申公豹一再叫喚,姜子牙終於回頭。申公豹向姜子牙打賭自己可以割下頭顱,環繞世界一周後再回到脖子上。如果他成功,姜子牙就必須燒掉封神榜,並轉而幫助紂王。南極仙翁知道申公豹會鼓動三十六路兵馬來打姜子牙,及時派白鶴童子變成仙鶴叼走申公豹的頭顱,姜子牙求他饒了申公豹,就算申公豹派這許多軍隊也絕不後悔。果然,申公豹後來成了姜子牙東征的一大阻力。

姜子牙曾遭遇幾次大難,有時幾乎丟了性命。在攻打張桂芳時被王魔用劈天珠打下四不像而死,文殊廣法天尊用丹藥將他救活。「十絕陣」中主持「落魂陣」的姚天君拜出了他的魂魄,只剩一魂一魄飄飄蕩蕩。這次一共合了南極仙翁、赤精子和老子三人的力量和寶物才救回姜子牙。

姜子牙單槍匹馬入「瘟疫陣」,遭遇長達一百二十天的災難,全仗著玉虛宮的杏黃旗才得以倖免於瘟疫傘上的瘟毒,被楊任救出。在小說中,妲己之死大致與前文相符,但是姜子牙最後是以陸壓所贈之飛刀將她殺死。



太公釣魚,願者上鉤傳說:

據說姜子牙在不得殷商諸侯所欣賞,至渭水釣魚,希望能遇見明主。姜子牙用直線無彎折的金屬絲釣魚。三個月後,周文王出巡至渭水邊時發現姜子牙。周文王見姜子牙的魚鉤是直的,好奇問之:「漁人所用之鉤是曲,奈何公之鉤為直?」姜子牙對曰:「吾之鉤,願者上鉤爾!」

周文王大驚:「吾輩有眼無珠,實為失禮。」姜子牙說:「無妨。」周文王又問曰:「紂王無道,民不聊生,願公擔任吾之師,可否?」姜子牙應允。周文王請姜子牙上車,屏退拉車手,親自將姜太公請回都城,路程約八百步,姜子牙便推算出周之國冑約八百年,竟也成真。周文王過世後,姜子牙輔佐周武王伐紂,一匡天下。於是就有一句歇後語:「太公釣魚,願者上鉤」,源頭即來於此。

「文王訪賢」,野史有載。 話說姜子牙硬是要周文王幫他拉車,不知是天意還是他的虔誠,周文王居然也拉了八百多步才停,於是姜子牙闊氣地說道:「保你八百零八春。 」意思是說周朝國祚將有八百零八年。 ...

中國歷史上有所謂有名的「四聘」,就是:堯聘舜、周文王聘姜太公、商湯聘伊尹、劉備聘諸葛孔明!

渭水聘賢是周文王訪覓姜太公的故事。名間傳說文王原本是派兒子姬發前去禮請將太公,姬發來到渭水邊,只見姜太公手拿魚竿,口中唸唸有詞:「釣釣釣,釣釣釣,大魚不到小魚到,來個蝦米瞎胡鬧。」姬發知道言中有意,回去稟告父王,文王一聽,馬上乘轎親自去聘請姜太公出山輔佐周室。
 
姜太公見文王果真親自出馬,心中倒也高興,就笑著說:「大王若真有誠意,就請扶我上轎,並親自拉我進京。」文王愛才如命,一口答應,小心翼翼的扶太公上轎,親自拉了起來。可憐的文王一向高高在上,何時這樣累過,沒多久就汗流浹背,一屁股坐在地上。姜太公說:「再拉我一程吧!」文王爬了起來,拼命拉了幾步,喘著氣說:「我真的不行了!」這時姜太公伸出手指一算:「你一共拉了我八百零八步,我保你周室江山八百零八年!」文王一聽,趕緊再拉,姜太公說:「來不及了,說破就不靈了!」文王雖然也覺得可惜,也只能徒嘆奈何!
-----------------
注釋:

《封神榜》是中國老百姓所喜愛的一本神魔小說,它結合了中國神怪故事和歷史故事,在敘述周武王討伐商紂王的故事中,加插了許多與歷史故事無關的鬼怪神仙的故事,充分表現了中國人的豐富想象力。 把哪吒腳踩風火輪,滅商紂興周朝的故事、姜子牙釣魚“願者上鉤”的精神及子牙幫助文王、武王東進滅商的歷史栩栩如生地演繹了出來,讓讀者在笑聲中接受歷史的深刻教訓。
------------------



寺廟籤詩解譯:

二二籤.丁未 屬水利冬 宜其北方  周文王為姜太公拖車。

【籤詩】太公家業八十成,月出光輝四海明;命內自然逢大吉,茅屋中間百事亨.

【解析】姜太公到了八十歲才成家立業,你何必急呢?一個人的機會一到,就像雲開月出,光輝普照天下,大放光明,命中時機若到,自然飛黃騰達,大吉大利。在時機未來前,就暫時隱守在家等候吧。這樣反而可以百事順利呢。

【籤文故事】周文王為姜太公拖車

周文王夜夢飛熊(長翼之虎)。出賢士之兆。文王求賢出溪頭。不見賢人只見鉤。文王回宮傳旨令百官留殿齋戒三日。第四日沐浴更衣。出往磻溪迎姜子牙(道號飛熊)。數里前文王下馬步行。拜子牙為丞相。後文王乘輿。子牙乘馬回朝。

【含意】解曰:凡事先呆,得貴人吉.作事先呆後吉.家事門庭吉慶.家運安居春風.婚姻和合.求兒平正.六甲生男.求財先微後進.功名晚可有進.歲君順利.治病老不畏,少不好.出外平平.(有貴人提攜,得利).經商有利益.來人月光到.行舟晚運可通.移居好.失物月光在,月暗無.求雨上下弦.官事和合好.六畜納有利.耕作允好.築室百事吉慶.墳墓有餘裕哉.討海先無後利.作塭晚者大利.魚苗有利可得.月令不遂.尋人慢至.遠信音信慢至.

【籤意指示】求得此籤,表示時機未到,必須等待。一個人如果機會未到,硬要強出頭,只有自尋煩惱。像姜太公雖是一位人才,但到八十歲遇到文王,才有表現的機會,你可能也是屬於大器晚成型的人。  此籤問謀事,目前恐尚不如意,但只要持之以恆,努力充實自己,必有被重用的一天。問求財,財運不多。問婚姻,有情人終成眷屬。問出外移居,尚可!
------------------


 

遺跡神奇: 姜太公的遺跡,數量多,分佈廣。主要有:棘津太公台,位於東海棘津(今山東日照市近海處)。

太公台,又稱太公避紂處,位於山東濰縣東南五十公里。釣魚台,位於陝西咸陽縣西南十三里渭水河畔,相傳為太公釣魚處。太公泉,位於河南汲縣城西北三十里,相傳為太公故居。東呂太公廟,位於山東日照市馮家溝村附近,20世紀60年代倒塌。營丘太公廟,位於山東臨淄西營丘,宋代碑尚存。石番溪太公廟,位於陝西省寶雞縣石番溪河邊。汲縣太公廟,位於河南汲城東門北側。咸陽太公廟,位於陝西咸陽西邊。還有臨淄太公祠、汲縣太公祠、鎬京太公墓、豐京太公墓、咸陽太公墓、汲縣太公墓、臨淄太公衣冠塚,等等。

西元前1072年戊辰年(已有3千一百多年),周康王六年,卒於周首都鎬京,歲壽139歲。陵冢位於陜西省咸陽市周陵鄉,距離文王陵1公里;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姜太公祠內設有衣冠冢。

臨淄太公祠壁畫——姜太公離齊返周
  
臨淄太公祠位於淄博市的臨淄區更是春秋戰國時期齊國的首都。800餘年的歷史給其留下了豐富的歷史遺存。
   
作為春秋戰國時期「春秋五霸之首,戰國七雄之冠」的齊國都城長達800年之久。在此期間,風雲變幻,波瀾壯闊,姜太公、齊桓公、齊威王、管仲、孫武、晏嬰、田單、司馬穰苴等名君賢相、英帥良將,不僅創建了"臨淄之中七萬戶……臨淄之途,車轂擊、人肩摩,連衽成帷,舉袂成幕,揮汗如雨,家敦而富,志高而揚"的這個海內外聞名的東方名都,也創建了一部雄壯曲折的齊國史。
 
    
姜太公祠坐落於淄博市臨淄城區,1993年建成,總佔地面積30000平方米。
    
太公祠是一組中國傳統的中軸對稱、殿堂廟宇建築。周文王訪賢遇到姜太公,遂請回拜為太師,尊稱太公望,周武王繼位又尊稱師尚父。姜太公輔佐周王朝滅掉殷商,以首功被分封到了齊國,太公治理齊國,採取「因俗簡禮和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等政策,注重農、工、商並舉,大力發展生產,齊國很快強大起來。
    
其後姜太公又輔佐周公平定紂的兒子武庚的叛亂,為賞太公二次安周之功,周成王賦予姜太公」東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無棣」的專伐大權,成為海岱之間聯袂而往朝的大國。
    
姜太公死後按周禮返周而葬,齊人思念太公恩德, 葬衣冠於此,從主殿穿堂而過,便是太公衣冠塚,表達了齊地人民對姜太公這位齊國的開創者,齊文化奠基人的懷念和敬仰,墓前石坊橫眉上的」周師齊祖更是高度概括了姜太公一生的豐功偉業。
   
姜太公釣魚台是位於中國陝西省寶雞縣的天王鎮的蟠溪峽,相傳是商末周初的重要歷史人物姜子牙(姜太公)垂釣的地方。著名的偈後語:「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釣」便是發生在周文王發現姜太公釣魚時。
   
後人便在蟠溪峽修建太公廟來紀念他。從唐朝修建太公廟開始,到明清期間共修建了大小廟宇共18座、90餘間。尤其是當中的太公廟、文王廟(紀念周文王而建立的廟宇)的香火最鼎盛。現時姜太公釣魚台一帶被劃為風景區,包括釣魚台景區、靜室景區、雞架山景區。較著名的景點除了太公廟和文王廟之外,還有一座刻有「璞遺璜孕」的璜石,獨自屹立在灘上,據說有過千年的歷史。而釣魚台瀑布更為氣勢澎湃。

 
姜太公是中華韜略之鼻祖,千古武聖兵法,善謀機變的智慧
 
姜太公既是中國古代第一名將,也是中國古代第一名相,文韜武略、雄才蓋世,是機變如神的將領,為遠慮善謀的良相戰策佈局周密、神機妙算成就西周一統天下的雄圖霸業。他的謀略思想主要體現在《六韜》之中,為姜太公軍事思想的體現,是中國史上首本談論謀略策畫的典籍。
 
其文韜武略、經國治軍,理民化俗之論、之策、之術,都為後人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所謂「韜」,原本是箭的套子,意指深藏不露又非常厲害。「六韜」分別是:文、武、龍、虎、豹、犬韜;其中文、武韜是太公的政治謀略思想,龍、虎、豹、犬韜是太公的軍事謀略思想。
 
《六韜》一書在歷代社會廣為流傳,內容奧秘精深、變化無窮、玄妙莫測,其軍事謀略思想,至今仍具相當可資借鑑的參考之處,閱讀這凝聚智慧的偉大作品,將對現代人的生活智慧、公司管理和治國方法更有多教益處的啟迪。

 
姜子牙是人?抑或是神,上通天文、下曉地裡的姜子牙,為何在七十多歲頭髮鬍子都白了之時,才顯示出他的卓越才能?姜子牙一生充滿傳奇與爭議,年輕時曾開過酒館賣過酒,也做過宰牛賣肉的屠夫。但是他人窮志不短,拜師學藝四十餘年,為元始天尊的愛徒,具有「替天封神」的權威;而且秉持著「為聖人謀,解萬民憂」的志向,輔佐周文王傾商、周武王伐紂。西周的開國元勳也是謀略家鼻祖、齊文化的創始者,被人們尊為「百家宗師」。
  
 
1、韜略鼻祖,千古武聖
 
其軍事韜略、戰爭謀略、戰法戰術、軍隊建設、戰爭準備等思想的高明、深邃、可貴之處,就在於他的全面性、創造性、開拓性,他不是單純地就軍事而論軍事,而是從哲人智慧的高度,以聰明政治家的眼光,將政治與軍事、治國與理軍緊密地結合起來,融為一體加以論述。
 
這就使他的軍事韜略、謀略頗具全面性、深刻性、精闢性,因而為歷代的哲學家、政治家、軍事家所推重,並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六韜》作為中國古代偉大的軍事著作,在宋代被列為《武經七書》之一,作為武學教本,成為武將們必讀的兵書。二千多年來,《六韜》與其他“武經”一樣,從先秦至現代,不斷有人註釋、講解、校勘、闡揚,挖掘其思想宏旨奧義,吸取其思想精華,經久不衰,至今愈盛,充分展現了其光輝的思想價值和不朽的生命力。我們應當珍惜這份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使之在新時代更加輝煌。

 
  “兵聖”孫武及其《孫子兵法》飲譽中外,堪稱兵法之集大成者,其軍事思想亦不乏借鑒太公謀略之處。舉例說明:如《孫子兵法·虛實篇》有“出其所必趨,趨其所不意”之句,而以反映姜太公軍事思想的《六韜》論著中《文韜·兵道》記載即有“兵勝之術,密察敵人之機而速乘其利,復疾擊其不意”之句;《孫子兵法·計篇》中“將者,智、信、仁、勇、嚴也”與《六韜·龍韜·論將》中“將有五材十過”,“五材者,勇、智、仁、信、忠也”相近;《孫子兵法·計篇》稱“兵者,國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夫將者,國之輔也,輔國則國必強,輔隙則國必弱”,而《六韜·龍韜·論將》亦言“故兵者,國之大事,存亡之道,命在於將。將者,國之輔,先王之所重也。”等等。
 
 
2、大同思想
 
《六韜·文韜·文師》最後有一段姜太公的話:“太公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則得天下。”這是太公“陰謀修德以傾商政”,滅商興周的最大的也是最根本的權謀思想。因為,最大的權謀莫過於推翻商朝、建立周朝,奇取和建立國家政權是軍事謀略的根本。這一思想,除《文師》外,在《發啟》、《文啟》、《順啟》等篇中也都反復論述這個道理。太公被封齊,建立齊國之後,推行的根本方針也是“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的思想。可以看出,姜太公認為,人的本性是惡死而樂生,好德而歸利,能給予人以生利的是道義,能行仁義道德者,則能使天下人歸服。因此,國君應當以天下之利為利,以天下之害為害,以天下之樂為樂,以天下之生為務。只有以仁義道德為天下興利除害,使天下人與之共利害,同生死,共憂患,共苦樂,這樣便可以收攬、固結民心,使萬民歸心、歡心。基於這種認識,《六韜》強調國君要行仁修德,澤及百姓,不可暴民、虐民,為已而害民,。只有這樣,人民才能與國君同舟共濟,擁戴國君。本思想亦在齊國的實踐中貫徹、實現了這一思想。這是其他所有軍事謀略家所沒有的。可見,《六韜》一書的上述內容,與姜太公的軍事謀略思想相符。
 
 
3、愛民思想
 
愛民之道,就是以仁義之道,修德惠民,使民和服。如太公所言:“敬其眾,合其親。敬其眾則合,合其親則喜,是謂仁義之紀。無使人奪汝威,因其明,順其常。順者任之以德,逆者絕之以力。敬之無疑,天下和服。”就是說,要尊重民意,敬愛民眾,聚合宗親,行仁舉義,就會受到民眾的擁護愛戴,這樣使天下和服,就可以守土、固國而王天下。因此,威服天下者,不必專任武力,不可橫暴百姓,而要以仁義為本,修德禁暴。這就是姜太公和《六韜》重視文韜而不輕武略,把經國與治軍作為整體而論的高明之處。他治國安民用仁道,施仁政,重教化,因民俗,順民情。這就充分表現了姜太公治政的出發點和歸宿地都是為了愛民。《六韜·文韜·國務》雲:“太公曰:‘利而無害,成而無敗,生而無殺,與而無奪,反而無苦,喜而無怒。'”從上我們不難看出,“愛民”思想之深,在先秦軍事、政治和諸侯君中,也只有姜太公才有如此深刻“愛民”思想。而且,也是由姜太公在齊立國之後,真正把“愛民”思想貫徹到建國的實踐當中去,這就是齊國的富民政策。
 
 
4、順民思想
 
姜太公深知“民為邦本,民固國興”的道理,有民則有國,無民則何國可言。因此,他力倡以民為本,仁政順民的思想。順民就是“重民”、“貴民”。如果國君、人臣和各級官吏,不以民為本,以民事為務,而敲剝、殘害民眾,就會使民眾離心離德,離之而去,叛之而反。姜太公通過自己長期生活在民眾中的親自實歷,不斷觀察,精心研究,對於民為貴、民為本的思想有深刻的認識,並樹立了牢固的民本意識,所以他在出山之前和立國治國之中,都始終堅持以民為本,實行仁政,收服民心,使萬民歸心。對如何安靜、安定天下,姜太公指出:天有其自己的運行規律,民眾有其自己的日常生活事業。君主能與民眾共同安生,天下就安靜,民眾就安定了。最好的政治是因民俗、順民心進行治理,其次是宣傳教化,感代民眾。民眾被教化、受感化,就會服從政令,所以說天道無為而能生長萬物、成就萬物,民眾無需給予而能自己富庶,這就是對人治理天下的高尚道德,亦是無為而無所不為的根本道理所在。
 
 
5、舉賢思想
 
《六韜·文韜》中《上賢》、《舉賢》兩篇,集中表現了姜太公的重賢、上賢、選賢、舉賢的聖賢治國論及其思想內容。所謂“上賢”,就是尊重、崇尚有道德、有才能的人。尊賢尚功是姜太公“國本”的主要內容之一。姜太公認為,作為君主治理國家,必須尊崇德才兼備的賢人,抑制無才無德的庸人;任用忠實誠信的人,除去奸詐虛偽的人;嚴禁暴亂的行為,禁止奢侈的風俗,因此,明君用人應當警惕六種壞事、七種壞人。六種壞事的危害是:“傷王之德”、“傷王之化”、“傷王之權”、“傷王之威”、“傷功勞之臣”、“傷庶人之業”。對七種壞人,絕對不可信用,即“勿使為將”、“勿與謀”、“勿近”、“勿寵”、“勿使”、“禁之”、“止之”。這就堵死了壞人幹壞事、危國家、害民眾的路徑。
 
  姜太公指出,要根據各級官吏的職能分工的要求條件來選取賢能,再依據各官職應具備的條件來考核官吏,鑒別其才智的高下,考核其能力的強弱,評定其政績的優劣,使之名實相當。因此必須堅持選用賢才、任用賢才的標準。關於選拔任用賢才的標準,姜太公提出了“六守”,即六條標準:仁、義、忠、信、勇、謀,具備這六個標準的則為賢人。姜太公還認為,國屬上賢、舉賢,旨在任賢、用賢,如果上賢、舉賢而不任賢、用賢,亦只是有舉賢之名而無用賢之實,這種停留在名義上的上賢、舉賢,是不會獲其功而救其亂的,相反則會使世愈亂,以至造成國家的危亡,所以要上賢、舉賢、任賢、用賢,做到實當其名,名當其實,名實相符。
  
《六韜·文韜·上賢》雲:“太公曰:‘得賢將者兵強國昌,不得賢將者,兵弱國亡。'”舉賢思想,在姜太公建立齊國之後,又正式列入建國方針之一,即“舉賢而上功”。
 
 
6、六守三寶
 
姜太公的理財富國、富民足民的發展經濟的思想主張是全面而週到、精闢而深刻的。《六韜·文韜·六守》載:太公曰:“人君有六守三寶。”六守:仁、義、忠、信、勇、謀。三寶:大農、大工、大商謂之三寶。農一其鄉則谷足;工一其鄉則器足,商一其鄉則貨足。三寶各安其處,民乃不慮。無亂其鄉,無亂其族。臣無富於君,都無大於國。六守長則群昌;三寶完則國安。這三寶在齊立國之後,也是列入建國方針之一,即“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農工商同時發展,重點又是發展工商業,因而,後來的齊國才發展或為一個民富、國強的大國。
 
  姜太公在“三寶並重”“本末並利”、“上下俱足”、廣開財源的基礎上,提出了他的貨幣政策,確保財貨正常流通、賦稅正常繳納,促進經濟發展、市場繁榮,這種開源節流的經濟、貨幣政策,實為國家經濟發展的上策。姜太公深知,農、工、商三業對國計民生的重要意義。國無農無食不穩,國無工無器不富,國無商無貨不活,故要農、工、商並重,協調發展,使人民有業可從,衣食飽暖,器具足用,財貨流通,財政充裕。姜太公的“三寶”思想,不僅是周朝經濟發展的基本方針政策,而且為齊國的強大奠定了政治、物質基礎。此發展經濟的指導思想,延續至當今世界。
 
 
7、九府圜法
 
  姜太公的貨幣政策,主要是他制定的九府圜法。所謂“九府圜法”,顏師古《注》雲:“《周官》大府、玉府、內府、外府、泉府、天府、職內、職金、職幣皆掌財幣之官,故雲九府。圜謂均而通也。”姜太公所建立的“九府圜法”,是用行政手段保證財貨的均衡流通和合理出入,使錢幣與布帛不斷流通,聚散適宜,無積滯,無匱乏。國以之富,民以之足。
 
  “九府”是“掌財幣之官”。查《周禮》的“九府”之職能,就在於“通貨幣,易有無”。
 
  姜太公的財政經濟政策和金融管理制度,不僅為周朝的經濟管理、經濟監督、賦稅收納、貨物保藏等建立了完整、嚴密的管理體系、管理制度,而且為齊國的強大,為齊桓公和管仲的“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霸業奠定了基礎。姜太公的生財之道,理財之策,即開源節流之制,是富民強國之道,為萬世治國興邦之正道,萬事不易之治道,故為萬世法。
 

千秋功業,後人稱讚
 
  姜太公的道德功業,為後人所推崇、稱頌。有人把他由人變為神,列入神仙之首,說他能呼風喚雨、使神役鬼;有人把他尊為“兵家鼻祖”;齊人稱他為“天齊至尊”等等。歷代文人墨客、哲人智士、兵家武士,都在詩詞文論、兵書戰策中,抒發情懷,稱讚有加。他們或觀太公留下的歷史遺跡而抒發已志,或乙太公事跡為據而引申已論,頌揚其功。
 
  在《詩經·大明》中寫道:
  
牧野洋洋,檀車煌煌。駟騵彭彭,維師尚父。時維鷹揚,涼彼武王。肆伐大商,會朝清明。 在諸多讚詩中,對姜太公一生功績給予高度概括、評價的要算《封神演義》的作者許仲琳的 《姜元帥讚》:
  
六韜留下成王業,妙算玄機不可窮。
出將入相千秋業,伐罪吊民萬古功。
運籌帷幄欺風後,燮理陰陽壓老彭。
亙古軍師為第一,聲名直並泰山隆。
 
對姜太公一生的千秋功業,不僅詩詞歌頌,而且經史文論,多有盛讚。
  
對姜太公人們不僅重視他的著作和智慧的價值,還十分尊崇他高尚的人格和不懈奮鬥的精神,懷念他對正義,對文明的孜孜追求;困難,他不退卻,不屈辱,不低頭;饑餓,也不理會;沉淪,他不屈服;年高,他不服老,而對自已的理想、信念和追求毫不動搖。是有志不嫌年高,大器晚成“使老者奮”的典範。他永遠是中華兒女的自豪和驕傲。
  
在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延綿不斷的中華民族傳統思想文化中,齊魯文化是主要來源,集中代表了炎黃這一思想體系的傳統文明。在遠古時代,炎帝、黃帝為首的兩個部落,已開始結合。經過漫長的歷史發展,已融合成為一個民族。在周初,代表這兩個部族的兩個偉大歷史人物,一個是封於齊國的炎帝後裔姜太公,一個是封於魯國的黃帝後裔周公旦。我們說,假如沒有周公的文韜和姜太公的武略,作為“小邦周”是很難戰勝“大國殷”的,即使是戰勝了,也難以鞏固,並創造出那樣燦爛輝煌的周代文明。現在我們以實事求是的態度,認真研究姜太公的思想,正確評價姜太公的功業,對於深入研究探討中華民族歷史文化,尤其佔其主流的齊魯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而姜子牙呢?在武王稱霸天下之後受封為齊國諸侯,逝世之後太白金星當然不會放過這種人才,玉帝冊封他掌管天機星,天機星代表就是「智慧」,其中的特性就是容忍、耐性、知命、洞燭先機而帷幄無常,同時也有千變萬化之意。
 

六韜智慧:
 
姜子牙的思想結晶 你不能不看的太公兵法 一部讓張良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兵家寶典!
 
其博大精深的內涵,並能應用在商場上深謀遠慮,進退自如,抓住每一次商機,並讓讀者用來思索掌握現代經營管理的技能,經歷現代學者考證,都認為該書應成書於戰國中後期,但不排除其中反映了太公的某些軍事思想。《六韜》透過周文王、武王與太公對話的形式,論述治國、治軍和指導戰爭的理論、原則, 是一部具有重要價值的兵書,對後世產生了重大影響! 北宋神宗元豐年間,《六韜》被列為《武經七書》之一, 是先秦兵書中集大成之作,曾被譯成西夏文,在少數民族中流傳。它不僅文武齊備,在政治和軍事理論方面屢有創意,而且保存了豐富的古代軍事史料,如編制、兵器和通訊方式等。外也有深遠影響《六韜》在傳到韓國被稱為六道也是治國軍事必讀的經書!日本戰國時代專門培養軍事顧問的足利學校,就曾把《六韜》與《三略》定為該校的主要教科書。西方第一次翻譯的中國兵書共四種,合稱《中國軍事藝術》,於一七七二年在法國巴黎出版,《六韜》就是其中之一。當愈來愈多西方企業不惜千金取得中國老祖先們的智慧, 將其廣泛運用在各種商業競爭中;而長期深受文化薰陶的中國人又如何能錯過這場世紀之爭呢?這是在我們身旁的瑰寶怎能不努力拾起這精妙的智慧呢! 
 
        所以說這也是丁氏家族子孫可以重拾遠祖智慧的依據,那份沉穩的思想和持續的德性,是可以在我們心裡永遠可以信賴的,那份深藏在我們身體、血液深處內的美麗智慧瑰寶,有機讓它出現在我們的跟前而且擦亮發揮它! 這就是這篇文章所要說的重點。
 
根據《通志‧氏族略》山東丁姓出自于姜姓,炎黃後裔,為姜太公的嫡系子孫。民國《黃縣誌》記載: “名家世世為婚姻,此風已久,以丁之與姜,王之與丁姻親為最多,故親戚關係亦深,習尚性情亦有相同共通點,其興盛也都由經商而起” 由此可以看出,丁氏家族都與姜家聯姻,一個是因門當戶對,二是丁姓出于姜姓,而後來才與另一門當戶對的大地主山東省棲霞縣牟氏家族有聯姻。節錄於〈黃城丁氏家族/蔣惠民〉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ichen1943 的頭像
    lichen1943

    oooooooooolichen1943的部落格

    lichen194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