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来安慰顯發分
初標垂教深意
二示常說妙心
三況真心有體
四顯妄識無體
爾时世尊開示阿难, 及諸大眾, 欲令心入無生法忍。
初標垂教深意
此許示真心有體, 以慰無心之驚疑, 乃先安慰, 而後開導。 欲令悟見性為真心, 得入冇生法忍, 若證此忍, 於三界內六凡法界, 三界外四聖法界, 唔見有少法生, 有少法滅, 於一一法, 當體如如, 而忍可於心, 惟證相應, 懷之於心, 亦不能向人吐露, 其謂冇生法忍。
問: ' 現有十界諸法, 何以唔見少法生滅 '? 答: ' 都緣眼中有翳, 妄見空華之十界, 若悟空華, 即無少法生滅; 翳眼見空華, 華實不曾生, 生既唔生, 滅何所滅? 眾生雖見十界, 實則涅槃生死等空華, 有生滅之相可得? 故唔見有少法生滅, 即一切事究竟實, 支楞严大定也。 ' 觀世音菩薩, 生滅既滅, 寂現滅前, 即入此忍。 眾生所以唔入者, 正妄識障之也。 今將損生滅識心, 顯發無生法忍, 故先標焉。 初標垂教深意竟。
示常說妙心
于师子度摩阿难堂, 而告之言: 如来經常說: 諸法所生, 唯心所現; 一切因果, 世界微塵, 因心成体。
此欲示妙心, 先為安慰。 于者都緊, 師子座, 並非以师子為度, 亦非座有師子之像, 乃是我佛說法無畏, 喻如師子王, 故其座叫師子座。 佛在座上, 舒金色臂, 摩阿难堂, 示安慰意, 二表將授以最勝頂法。 而告之言, 喺上語下謂之告。
如来經常講, 諸法所生, 唯心所現者: 如來說大乘性宗, 常說一切諸法, 並非唔好有所生, 唯一真心之所現起。 如《起信論》所云: ' 心為一大總相法门体。 ' 一切十界正報, 凡、聖; 染、淨; 因、果, 同依報大之世界, 小之微塵, 一一皆是因心成体。 古德云: ' 天地與我衕根, 萬物皆吾一體。 ' 正此意也。 二示常說妙心竟。
況真心有體
阿难: 若諸世界, 一切所有, 其中乃至草葉縷結。 詰其根元。 鹹有體性, 縱令虛空, 亦出名貌。
承上唯心所現之世界, 山河大地, 萬象森羅, 一切所有, 乃至微細之一草、葉、一縷絲綫、結, 追詰其根本元由, 鹹有體性, 縱令至大之虛空, 亦出名貌; 虛空係名, 通達無礙為貌。
何況清淨, 妙淨明心, 性一切心, 而自無體?
何況反顯意。 清淨者: 即下文帶妄所顯之見精, 體本無垢, 由來清淨故。 妙淨明心: 妙字雙貫淨明, 曰妙淨妙明之心, 指剖妄所出之真心, 出障離染, 曰: 妙淨; 寂照含空, 曰: 妙明。
性一切心者: 性即體性, 此性平等, 能為一切法所依, 不為一切法所變, 下文四科七大, 一切諸法, 皆依此心為體。 而自無体句, 與何況二字相照應, 正是反顯, 真心所現之物, 尚皆有體, 而現得之心, 豈反自無体耶? 卽係言真心決定有體, 為汝執此妄心, 所以迷彼真體, 豈真系離此覺知, 更無所有乎? 三況真心有體竟。
顯妄識無體
若汝執吝分別覺觀, 所了知性, 必為心者, 此心即應離諸一切色、香、味、觸諸塵事業, 別有全性。
此佛為按定先, 故曰若汝執吝, 分別覺觀云云。 執謂固執, 妄識為心, 吝為恡惜, 唔肯放捨。 分别覺觀: 即心之功能, 對境都唸曰分别, 內守幽閒曰覺觀; 粗緣慮名覺, 細心靜住名觀。 所了知性者: 即所以能了知之性, 正屬妄錢, 唔係真心, 必定要認他為真心者, 此心即應當離塵有體。 一切色、香、味、觸, 六塵但舉四種, 聲、法二塵, 攝喺諸塵之中。 事業者: 營業之初曰事, 事開之後曰業, 即六塵事業。 如果真心, 即應平聲行卻諸塵事業, 唔好有完全體性, 此乃就理而論, 必當如是, 下乃就事以驗。
http://chaichenhong.blog.163.com/blog/static/210577004201521594146589/
如汝今者, 承聽我法, 此則因聲, 而有分別。
此舉聞法之心, 以例見色、嗅香、嗒、覺觸、知灋諸心, 皆屬真境起念, 不能離塵有體。 如汝現今, 承聽我說法, 此心則因有所分別之聲, 至有分別得之性, 離塵畢竟無體。 此斷執吝分別者非也, 即破意識緣佛聲教之勝善功能也。
縱滅二字, 承前。 縱使能把前五識, 及同時意識, 唔緣出面五塵境界, 滅其見、聞、覺、知之用。 但由定中獨頭意識, 內守幽閒, 寂靜之境, 此境即凡外在定所守之境, 取為所證法性者。 唔知此非法性, 猶為法塵, 即能守境之覺觀, 雖離外塵分別, 亦非真心, 猶屬定中獨頭意識, 微細分別耳。 影事者: 以法塵乃前五塵落卸影子, 意識分別, 亦屬緣影之心, 即此內守幽閒, 定中獨頭意識, 猶係微細法塵, 分別緣影之事, 豈可契之為真系乎? 此睇死執吝覺觀者亦非, 即破意識, 止散入寂之勝善功能也。
然此中條、塵、識三, 差別之處, 應辨析明白, 庶免疑誤: 一、見、聞、覺、知, 有條性識性之分; 二、法塵境界, 有生塵, 滅塵之異; 三、第六意識, 有明瞭、獨頭之別。 唯識云: ' 愚者難分識同條。 ' 因條識同有見、聞、覺、知之用, 見單屬眼, 聞兼耳、鼻, 覺單屬身, 知兼舌、意, 須知六根對境, 如鏡照像, 本無分別; 六識緣境, 則有分別, 即此有分別冇分別, 為條識之分。
古德有云: ' 見、聞、覺、知, 無非妄想。 ' 此約六識言。 又僧問善知識: ' 點樣係佛性? ' 答曰: ' 眼曰見緊, 係耳曰聞, 在鼻嗅香, 舌嗒緊, 手執緊捉, 在足運奔。 ' 此約六根言。 識性虛妄, 故名妄想; 根性真常, 故稱佛性。 古来宗門祖師, 多由六根門頭, 接引學人, 擎拳豎指, 令向眼根見處薦得取; 振威一飲, 令向耳根聞處薦得取; 木樨香否? 令向鼻根嗅處薦得取; 呢個滋味如何? 令向舌根嘗處薦得取; 照頭一棍, 令向身根覺痛処薦取; 不思善不思惡, 令向意根正恁麼時候薦取。 这等見、聞、覺、知, 即本經所騷嘅, 為如来密因, 亦即二根本中真錢, 亦即四科七大中, 如来藏妙真如性, 所應取為錢修因者。
此中所滅之見、聞、覺、知, 即前五識之任运分別, 及與前五識, 同時而起, 明瞭意識之隨念分別, 塵有則有, 塵無則無。 凡、外、權、小, 諸修行人, 亦知呢個散郁, 有欲修定, 必須止之還靜, 成一種內守幽閒之境, 唔知猶係獨頭意識, 法塵分別影事。 正二根本中妄錢, 凡外所修之定, 寧能出此境界? 法塵境界, 有生、滅之異者。 法塵冇别体, 即五根對境, 五識起時, 有明瞭意識, 與其同時而起, 緣五塵性境, 接還意地, 合五塵落卸影子, 成為法塵之境, 如照學之攝影焉, 故為影事。 有仙生塵, 散位獨頭意識所緣, 起計度分別者。 有仙滅塵, 即此內守幽閒之境, 定中獨頭意識所緣者。 亦全託分别, 而後分明, 唔分別, 境即沉沒, 此之分別甚細, 如冇波之流, 望如恬靜, 流急不住, 非實無流, 故曰: 法塵分別影事。
意識有明瞭、獨頭之別者: 明瞭意識, 緣境明瞭, 錫得法之自體, 故以為名, 亦名五俱意, 與前五識, 俱時起故, 亦名同時意識。 獨頭意識, 復有四種: 一、散位獨頭, 緣獨影境; 二、狂亂獨頭, 緣病中狂亂所發境; 三、夢中獨頭, 緣虛妄夢境; 四、定中獨頭, 緣定中所住境。 此中幽閒之境, 即屬定境。 定中獨頭所緣者, 因有守境之心, 所守之境, 故為法塵分別影事; 此爛意識, 止散入寂之勝善功能也。
我非敕汝執為非心。
但汝于心微細揣摩: 若離前塵有分別性, 即真系汝心。 若分別性離塵無體, 斯則前塵分別影事。 塵好住, 若變滅時, 此心則同龜毛兔角, 則汝法身同於斷滅, 其誰修證無生法忍?
前面講到: "分別覺觀" 不是妙明真心, "內守幽閑" 都不是妙明真心。
佛對阿难說: 並不昰我有意令你認為你啲都不是真心。 就算我不講你, 你都應該自己仔細揣摩一下。 揣摩, 就是思考思考、研究研究。 你自己細心想想: 假如離開前塵, 也就昰離開眼前一切色境界或聖境界, 你總有分別心是嗎? 如果離開前塵都分別得, 那分別心就是你的真心了。
前面講過, 分別心是妄心, 對境而有、離境而冇(無)。 分別心離開前塵是絕對冇(無)自體, 所以分別心決不是真心。
佛繼續啟發阿难: 如果分別心離開前塵便無自體, 也就是說前塵分別影事, 是 "色聲香味觸法" 一切境界的影子, 而不是係妙明真心, 而不是法身, 不能依之修證無生法忍。 怎麼說呢? 因為前塵並不常在, 前塵是變遷無定, 所謂 "滄海桑田", 一直在變來變去。
前塵變滅的時候, 就分別心像龜毛兔角一樣, 也就隨之沒有囉。 龜無毛, 兔無角, 龜毛兔角是比喻根本無、並不存在、沒有自體。 如果分別心是真心、是法身的話, 當這樣的 "法身" 隨著前塵一起斷滅的時候, 誰來修證無生法忍呀? 忍有認可之意, 無生法忍就是認可法身不生不滅, 即親證妙明真心, 都叫見性, 都叫開悟, 又叫阿鞞跋致。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