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中文的宗教這兩個字來說,尊祖廟的意思,而養兒使作孝,這是溯其根源的意思。從宗教兩個字的構成,我們不該、不太有理由去說,在中國歷史上存在以來沒有宗教。我們常說儒、佛、道三教。明代以來,許多談三教統論,三教同源的書,其實,儒教這個教沒有什么好說的,它就已經存在了,還說要去追求它的正當性,這有一點多餘。

 

之爲教,有教化的意思,也有宗教的意思。中國的儒道兩教來說,原來是同源互補的,他們是通而爲一的。佛教從印度傳到中國,目前爲止,沒有人懷疑它是宗教。這是因爲它的勢夠大了。其實,我認爲根本沒有理由懷疑儒教不是宗教。儒教很重要,重要不在於儒教本身是否是宗教,而是在於儒教本身是教,佛教也是教,這是如何的一個,我們要表達清楚。

 

儒教是天道性命相貫通的

 

傳統儒教是一個,這個沒有問題,儒教的教是教化的教。用宗教的意義來說, 傳統儒教是天人”“物我”“人己,或是神人”“物我”“人己存有連續觀下的宗教。這個宗教在中國是一天道性命相貫通的宗教。這個宗教有它自己的經典,四書五經便是﹔它沒有僧侶的階層,但有類似僧侶的階層,廣大的知識份子便是﹔它沒有教堂,但有類似教堂的教堂,家家戶戶的廳堂都是教堂。我們再問它有沒有天使,他不一定叫天使,但有接近同一類似的天使,他有沒有所謂的聖者?有,我們的聖人就是。它有沒有唯一的至上神?我們不是一個唯一的至上神的宗教它有沒有人類的終極關懷?有。

 

中國文化傳統下的宗教是道一而教多因道以立教

在東方,特別在中國的漢文化傳統,是道一而教多,是因道而立教,不是立教以宣道。這優點是,一個人可以信仰很多宗教,如臺灣地區,宗教徒的總人口數超過臺灣的總人口數,日本各個宗教徒的總人口數加起來超過日本的總人數,韓國也是。因爲這幾個地區基本上並不認爲人只能夠信仰唯一的宗教。其實,宗教的應是教門、教化,這是功用的意義,不應徹底等同爲一個。我們是因道而立教教多而道一,教是多元的,但道是合一的。各個宗教可以多個,但是道爲一。這樣的宗教不是排他性的宗教,是一個多元性的、交融的,不可分割的總體的宗教,是道通爲一的宗教。這樣的一個傳統,基本上是什麼樣的傳統?也就是他很清楚是一套話語的系統,而話語的系統又只是權宜、權變。用佛教來講,一定得通向經常之道,要開權顯實(權變)是多的,而才是一,而那個一是每個人可以真正體現到,這是華人文化系統中極爲重要的。

「言」外有「知」,「知」外有「思」,「思」外有「在」

這也就是說在話語系統之前有其超乎言說的存在根源,這是很重要的連結關係。我們認爲一切的話語都是方便說,而這個方便說通向於一恒久的、永恒的存在根源,而這個存在的根源,不是我們話語設定的形而上的根源,而是我們生命參與爲一不可分的根源。也就是說我們所說的與西方的ogos”不一樣,正因爲這樣,我們整個哲學建構,包括宗教的整個建構,我們其實並不是一個形而上的實體的思考方式,在宗教上也就不是絕對的,不是唯一的,我們是彼此多元的、互動融通,最後通到一個不可分的總體根源。這總體的根源,可用不同的稱呼方式,可以用上帝這個字眼,可以用天命、道這些字眼來稱呼。他把天道性命貫通起來,這個意思是說我們並不是把整個「話語、認知、思維、存在」通合爲一,這樣的構造方式去形成一個非常強的「話語的論定系統」,而我們其實是知道「言」外有「知」,「知」外有「思」,「思」外有「在」這是一個生命的參與,構成不可分的整體。這樣的存在,並不是作爲一個被認知的存在,而是作爲一個參與的不可分的存在,上升到道德的層面,在哲學是這麼理解,在宗教的層面也是道通爲一的。

中國文化傳統的「宗教」與「道德」和合爲一

這樣的方式,我們就可以發現到我們的文化傳統可以說是處處有宗教,而宗教其實就在於文化、教養中看到。用「儒學、儒家、儒教」,不同的詞都可以說,就其教化層面、信仰層面叫「儒教」,就其學問方面叫「儒學」,就其脈絡統系叫「儒家」。剛剛陳明說是儒教,而信總說是儒學,這很顯然是爲了目前現實因素而說出一個儒教,因爲儒教並不強調自己之爲儒教。我認爲這些東西是可以理解的。儒教是一個什麼樣的宗教?儒教其實是一個人生長在天地之間,對天地、對父母、對聖賢起根源性的尊敬,回到生命的根源,開發生命根源的宗教。這宗教之所「宗」,是回到我們祖先的根源,回到天地的根源,回到我們整個文化、聖賢教化的根源﹔這樣的「教」就是順著這根源落實在整個人間生長的教,所以對這樣的「宗」來說,是爲「道」,這個「教」就相當於「德」,中國文化傳統的「宗教」與「道德」是和合爲一的。

儒家、道家同源互補﹕志道據德尊道貴德

人有其真實生命的感通,這是有意義的,這就在整個人文社會總體之中。就這樣的「宗」,回到根源,我們講道生之,德蓄之就是總體根源內在的本性接下去,物形之,勢成之,這是說物之爲物是經由話語的論定而構成一個,而且物交物引之而已矣,繼續的衍伸造成了異化。不管儒道兩家都強調要回到最先的根源,道家講講尊道而貴德,儒家講志於道,據於德。道家從天地自然之生髮處說,儒家從主體之自覺處說,它們是同源互補的。在整個華人文化傳統裏,宗教的處理方式,人文跟自然的處理方式,人文、宗教、自然,這些都東西都是和合爲一的。

福德福由德,正神正是神﹕通彼岸此岸爲一

這些問題在華人文化傳統裏處理的方式與西方的處理方式是不同。它們之間當然有所區分,但怎麼區分?我們要真正有所把握,在有所把握的狀況下,我們去理解生活中的周遭成分。比如在臺灣地區最常見的土地公信仰,信的是福德正神,你看到他對聯寫著:福德福由德,正神正是神。這是說明正就是神。這就是宗教。44號、5號清明節,家家是去掃墓,這是宗教。祭祀天地,祭祀祖先、祭祀聖賢,這是宗教。這些祭祀的活動,就讓我們的生命跟天地、祖先、聖賢重新聯繫在一起,而這樣子的神明其德就是宗教,這是無可非議的。現在竟然有異議,這個問題就要檢討,華人並不是沒有一個彼岸世界的族群,我們並不是沒有彼岸而只有此岸的族群,我們是一個通彼岸此岸爲一的文化族群。

儒家儒學儒教都主張人文、宗教與自然合而爲一

從這些角度來看,儒是,儒是,儒是,儒教、儒學、儒家,只是各個不同的表述方式。對於儒教,我覺得不應該有什麼異議,應該要肯定它。儒教在整個生活世界中,落在人間中所展現很重要的修養,進入到公民社會中,強調社會正義,儒家是注重社會責任的我們談孝悌,又談忠信。孝悌是整個人的養成,忠信則強調一個人社會責任的落實。自古以來,儒學對於內在真誠的確立,這便是,還有強調與人交往中的信諾,這便是,還有文化的傳承,這便是孔老夫子的學生曾子所說的「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這些義理都是天道性命相貫通的,華人的宗教、人文與自然是合而爲一的。

儒學的三個向度﹕帝制式的儒學、批判性的儒學、生活化的儒學

中國自秦漢以來所形成的帝皇專制形態,它又將父權高壓與男性中心吸收結合成一不可分的整體,這我在一九九八年出版的《儒學與中國傳統社會哲學之省察》就將它名之爲血緣性的縱貫軸。在這血緣性縱貫軸意義下的儒教,在這種情況下,使整個儒學的批判性向度減弱了。其實儒學有三個不同的向度,一是帝制式的儒學,一是批判性的儒學,另一是生活化的儒學。我們今天談儒學也好,談儒教、儒家也好,我們必須對他們有所分疏,疏理之後,我們有更好的機會。因爲帝皇專制、父權高壓、男性中心這都垮了。現在進到新的時代,有著新的可能。
只是在整個華人的世界來講,要如何從目前的傳統社會進入到公民社會,這有一段艱辛的路要走,而進入到公民社會,儒教強調的是忠信,進入公民社會就是公民的正義。所以我認爲儒學、儒教、儒家都要重視這個問題。我們講儒教,希望可以跨出去,去檢討,去發展,而不是回到儒教本身去爭議它是不是宗教。它當然是宗教,只是宗教的意義,不是西方超越的人格神那一神論意義下的宗教,就像我們使用的筷子,當是食具,而且是蠻好用的食具。到目前爲止,我們還在用的食具,有時我們不妨筷子和叉子一塊用。我在美國訪問時,去美國的餐廳,當他看到我是黑頭發、黃皮膚,就會問需不需要筷子。這意思就是他也尊重你使用,你可以使用筷子或是使用叉子,爲什麼你就不都一起使用呢?所以我覺得這個地方沒有問題,這個問題在於由於我們對於文化霸權的問題沒有揭開,揭開了就不是問題。

貫通天地人大人道德公民社會公民宗教

問題在於目前整個中國大地,如何讓中國文化在這塊大地上,順其生命,好好生長,讓中國人做爲一個人,天、地、人貫通之爲人,人是效天法地,人是生在天地之間,人效天法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這樣的人才可以稱爲所謂的堂堂大人。這個人不是讀書很多的人,而是堂堂正正的人,這個人是充實而有光輝的人,這是所謂的大人。這就是現代公民社會中須要有的公民概念,這個公民就是具有社會正義的公民。我覺得這裏要轉化,要發展,現在談儒教,當然不是要那一神論的宗教,也不是帝皇專制義下的儒教,而是真正落實的宗教,未來可以恰當發展的公民社會,建立良好家園意義上的宗教,這或許也可以就稱之爲公民宗教

 

 

 

 

林安梧(台灣玄奘大學中文系教授、臺灣大學哲學博士、
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暨研究所榮休教授)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儒教 教化 根源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ichen1943 的頭像
    lichen1943

    oooooooooolichen1943的部落格

    lichen194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