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本文引用自tanshanw - 堯曰二十

堯曰第二十

1.堯曰:「咨!爾舜!天之歷數在爾躬,允執其中!四海困窮,天祿永終。」舜亦以命禹。

   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於皇皇後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簡在帝心!朕躬有罪,無以萬方;萬方有罪,罪在朕躬。」

「周有大賚,善人是富。」「雖有周親,不如仁人;百姓有過,在予一人。」

謹權量,審法度,修廢官,四方之政行焉。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天下之民歸心焉。

   所重民、食、喪、祭。

   寬則得眾,信則民任焉。敏則有功,公則說。

註解:

1、堯曰:堯是上古帝王,帝嚳之子,姓祁,名放勛,原封於唐,故稱唐堯氏,史稱唐堯。代其兄摯登帝位,都平陽(今山西臨汾西南),設官分職,命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分居四方,觀天象,定曆法,授民時,名為四岳。後禪讓於舜。此段文字出於書經堯典,堯帝禪讓給舜時,對舜所說的話。

2、咨爾舜—咨,發語辭,爾,你。舜,指帝舜。

3、天之歷數在爾躬—歷數,治理天下的時運,即天命。在爾躬,在你自身。天命的運數已傳到你身上。

4、允執其中—允,真誠、誠信、適當的。適當的秉持著那不偏不倚的中道。如果能秉持中道,則民富人康,天命永續。

5、四海困窮天祿永終—四海,百姓。若不能秉持中道而行,使百姓受貧窮之苦,則上天所給的君祿將永久斷絕。

6、舜亦以命禹—命,說話、命令。後來舜將天下禪讓給禹時,也以這幾話對禹說。

7、曰—說。以下的話是商湯對上帝所說的,在書經湯誥篇。

8、予小子履—予,我。小子,商湯自稱。履,商湯的名。

9、敢用玄牡—敢,大膽的、冒昧的。黑色公牛。商湯以黑色公牛祭天,並向天禱告。

10、昭告于皇皇后帝—召告,明白的告訴。皇皇,最崇高偉大、無限光明之意。后帝,上帝,即天。

11、有罪不敢赦—有罪的人我不敢任意赦免他。指夏桀無道,湯將他放逐到南巢。

12、帝臣不蔽簡在帝心—帝臣,上帝的臣子,指天下賢良之人。不蔽,我不敢遮蔽他們的才華而不用。簡,選用。在帝心,由上帝決定選擇任用。

 13、朕躬有罪無以萬方—朕躬,我自己。萬方,百姓。我自己若有罪過,請不要牽累到百姓。

14、萬方有罪罪在朕躬—百姓有罪,罪在我身上,因為我沒教好百姓。

15、周有大賚善人是富—賚,賜予,賞賜。善人,賢能的人。富,多。周得到上天很大的賜予,賢才特別多。

16、雖有周親不如仁人—周親,至親,骨肉,指紂王當時有箕子、比干、微子啟等至親骨肉輔政,但紂王不聽諫言以致亡國。仁人,仁德的人。此是周書泰誓篇句。商紂雖然有至親骨肉,但不如我身邊有許多仁德的人。

17、百姓有過在予一人—百姓若有過錯時,都是我一個人的不對。

18、謹權量—謹,整頓。權,秤錘,指重量的標準。量,斗量,指容量的標準。整頓各種度量衡。周朝得天下後所做的事,所謂議禮、制度、考文等事。

19、審法度—審,細察。法度,禮樂的制度、法度等。

20、修廢官—修,修復。廢,廢棄。官,指一些被商紂王所廢棄的官制要恢復的就恢復;而一些紂王為享受所設的官制,該廢棄的就廢棄。

21、四方之政行焉—四方,指全天下。行焉,成功的推行。

22、興滅國—前代所封的諸侯國因故被消滅的,將他復興起來。

23、繼絕世—前代聖賢無後代為他祭祀的,替他擇旁支為後代,以承繼祭祀。

24、舉逸民—舉,推薦、舉拔為官。逸民,在亂世時,隱逸不仕的賢達人。

25、天下之民歸心焉—天下的民心歸向於己。

26、所重民食喪祭—民生所重要的事有:糧食、喪葬、祭祀等。

27、寬則得眾—當政的人心胸寬廣,自然得到眾人擁護。

28、信則民任焉—信,實在,可以得到人民信任。民任,人民願意託付。

29、敏則有功—做事勤快就會有成就。

30、公則說—公,處事公平。說,同悅,人民心悅誠服。

簡譯:

帝堯對帝舜說:「唉!你舜啊!天命的運數已傳到你身上了,你必須適當的秉持著那不偏不倚的中道才可以。若果不能秉持中道而行,使百姓受貧窮之苦,則上天所給的君祿將永久斷絕。」後來舜將帶下禪讓給禹時,也說了同樣的話。

商湯說:「我小人履,大膽的用黑色公牛祭拜上帝,明白的祭告崇高偉大的上帝說:『有罪的人我不敢任意赦免他;天下賢良之人,我也不敢遮蔽他們的才華,請上帝選擇任用!我自己若有罪過,請不要牽累到百姓;百姓有罪,是我沒教好百姓,罪在我身上。』」

周朝得到上天很大的賜予,賢才特別多。武王說:「商紂雖然有至親骨肉,但不如我身邊有許多仁德的人;百姓若有過錯時,都是我一個人的不對。」

整頓各種度量衡,詳細審察禮樂制度,修復或廢棄一些前朝所廢棄或制定的官制,全天下的政事就可以成功的推行。前代所封的諸侯國因故被消滅的,將他復興起來;前代聖賢無後代為他祭祀的,替他選擇旁支為後代承繼祭祀;推薦那些在亂世時隱逸不仕的賢達人,天下的民心歸就會歸向於己。民生所重要的事有:糧食、喪葬、祭祀等。當政的人心胸寬廣,自然得到眾人擁護。做事勤快就會有成就,處事公平就會使人民心悅誠服。

 

 

演繹:

本篇文字應是弟子們平時聽孔子講道理時所記錄的,先是堯舜傳心法的四字箴言「允執其中」,又是商湯的文誥,武王的誓辭,都是書經上的文字,雖稍有出入,但不損聖德。後段則是治國、平天下的大綱,也應是孔子所常說的話,一起記錄在此。孔子成道後,雖隻字片語都是無價之寶,所謂「一字值千金」就是如此。經過了兩千五百多年了,讀到這裏,還會感受到孔子「誨人不倦」諄諄告誡的慈容,聖心聖意不容易明白,修道不是一天兩天可以完成,唯有更誠心、更努力的修,更積極、更踏實的辦,一定有成聖成賢的一天。

 

2.子張問於孔子曰:「何如斯可以從政矣?」

子曰:「尊五美,屏四惡,斯可以從政矣。」

   子張曰:「何謂五美?」

子曰:「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

子張曰:「何謂惠而不費?」

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擇可勞而勞之,又誰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貪?君子無眾寡,無小大,無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驕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子張曰:「何謂四惡?」

子曰:「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謂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

註解:

1、如何斯可以從政矣—從政,即為官、當政。怎樣的修養才可以去當官呢?子張想從政,所以問孔子從政的條件是什麼?

2、尊五美屏四惡—尊崇五種美德,去除四件不好的行為。

3、君子惠而不費—君子,指當官的人。惠而不費,給予百姓恩惠而且不造成浪費。

4、勞而不怨—勞動人民去服役,而不會招至怨恨。

5、欲而不貪—雖有很多嗜欲,而不是貪婪。

6、泰而不驕—泰,舒適、安逸。驕,驕矜。心情很舒適,而沒有驕矜的感覺。

7、威而不猛—有威嚴的儀容,但不會有凶猛的感覺。

8、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按照人民的須要,分別的施予,就不會造成浪費。

9、擇可勞而勞之—選擇可以勞役人民的時間,徵調人民去服勞役,又有誰會怨恨呢?

10、欲仁而得仁—仁,行仁政,讓人民得到更好的生活。得仁,得到行仁政的結果。想得愈多,人民的生活愈好,這怎能算是貪心呢?

11、無眾寡無小大無敢慢—無,無論。無論人多人少,無論大事小事,都不敢怠慢,盡心盡力的做。做得心情很輕鬆愉快,這不就是很舒適,而沒有驕矜的感覺呢?

12、尊其瞻視—尊,莊重。瞻視,觀瞻。莊重自己的儀態、容貌、行為等,包括言、行、舉、止,如「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13、儼然人望而畏之—儼然,嚴肅莊重的樣子。讓人見了就生敬畏心。敬是尊敬,畏是不敢隨便,所以是有威嚴而不是凶猛,凶猛是讓人恐懼,會嚇人的。

14、不教而殺謂之虐—虐,殘酷的虐待。沒有教育人民如何守禮法,人民犯了國法就依法殺人。好像很合理,其實就是一種殘酷虐待的行為。

15、不戒視成謂之暴—暴,急燥凶暴。沒有明白告誡工作進度及完成的時日,隨時要求百姓完成工作,這就是急燥的暴行。

16、慢令致期謂之賊—慢令,命令下得太慢。賊,殘害。致期,到了期限又不肯寬緩,這就是殘害人民。

17、猶之與人也—就好像要給人民酬勞。

18、出納之吝—支付酬勞時顯得不乾脆,百般刁難,很吝嗇、很小氣的樣子。

19、有司—小官吏,指管財務的庫吏。庫吏給人的感覺就是小氣、吝嗇,做大官的人要有大官的操守與胸襟,所以用有司來形容小氣的大官吏。

簡譯:

子張問孔子說:「怎樣的修養才可以去當官呢?」孔子說:「尊崇五種美德,去除四件不好的行為,這樣就可以去當官了。」子張又問:「什麼是五種美德呢?」

孔子說:「當官的人給予百姓恩惠而且要不造成浪費;勞動人民去服役,而不會招至怨恨;雖有很多嗜欲,而不是貪婪;心情很舒適,而沒有驕矜的感覺;有威嚴的儀容,但不會有凶猛的感覺。」子張又問:「怎麼做才是給予百姓恩惠而且要不造成浪費呢?」

孔子說:「按照人民的須要,分別的施予,這不就是給予百姓恩惠而不會造成浪費嗎?選擇可以勞役人民的時間,徵調人民去服勞役,又有誰會怨恨呢?想讓人民得到更好的生活,想得愈多,人民的生活愈好,這怎能算是貪心呢?無論人多人少,無論大事小事,都不敢怠慢,盡心盡力的做。做得心情很輕鬆愉快,這不就是很舒適,而沒有驕矜的感覺呢?做官的人,端正自己的服裝,莊重自己的儀態、容貌、行為,讓人見了就生敬畏心。敬是尊敬,畏是不敢隨便,不就是有威嚴而不凶猛嗎?」子張又問:「什麼是四件不好的行為呢?」

孔子說:「沒有教育人民如何守禮法,人民犯了國法就依法殺人,就是一種殘酷虐待的行為;沒有明白告誡工作進度及完成的時日,隨時要求百姓完成工作,這就是急燥的暴行;命令下得太慢,到了期限又不肯寬緩,這就是殘害人民;還有一種就好像要給人民酬勞時,支付酬勞時顯得不乾脆,百般刁難,很吝嗇、很小氣的樣子,這就像是個小庫吏。」

演繹:

子張要學做官,孔子不厭其煩的告訴他為官之道,為官和做人沒什麼不同,「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大學)身能修好,在家就是個好家人,在外就是個好國民,當官就是個好官吏,當國君、當天子都會是個最好的國君、好天子。所謂「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修道的人就是要修成君子,將來成聖、成賢、成佛、成仙…,無不是從現在修成,基礎打好了,要蓋大樓都沒問題;若無地基,蓋什麼都不成。身不修,天下無有可成之事,各種德業,不勝枚舉,立定志向,有恒心、有毅力,腳踏實地,一步一步的修,終有可成之日。

3.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註解:

1、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命,使命,是上天所給予的任務。生為人,就要做人所該做的事,這就是盡命,孟子稱為「踐形」,並說「惟聖人然後可以踐形。」不知命的人當然不知道自己該做什麼事,以致於隨心所欲,隨情欲所好而胡做非為,不能為聖人,也不為君子。

2、不知禮無以立也—禮包括日常生活中所有的細節規範,不知禮就不日自己該立身何處,手腳都不知要放在那裏?

3、不知言無以知人也—不知道他人說話的內涵,就不能明白人的善惡。

簡譯:

孔子說:「一個人不知道自己的使命,就不能成為修道的君子。不知道做人的禮法,就無法立身在社會上。不知道他人說話的內涵,就不能明白人的善惡。」

演繹:

命包括天命、宿命、陰命,只有天命是上天所付予的使命,修道人所要完成的,所以要先明白,否則就不知道要如何「踐形」。

禮是立身細則,若不知禮,就不知道要如何視、聽、言、動了,所以「無以立」。

語言是表達內心思想的最好工具,會表達也要會接收;接收他人的語言,就能瞭解他人的心意,這本是很正常的事,但是聖人的思想太超然,小人的思想又太低俗,鳶飛魚躍,很難全部明白,學人當博學多聞,尤其多讀聖賢書,所謂君子上達,上達聖賢之道,可以明白聖賢的心,才可學聖賢,也才能成聖賢。 

    原佛子心樂園 發表在 痞客邦 PIXNET

http://tanshanw.pixnet.net/blog/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ichen1943 的頭像
    lichen1943

    oooooooooolichen1943的部落格

    lichen194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