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品明護佛果,此品明護十地行,是菩薩所脩之行。唐譯為菩薩行品,此為菩薩教化品者,菩薩智悲並運,二利繁興,起如幻教化,度如幻眾生。菩薩修行,若單運悲,是隨相行。若單運智,是離相行。若智悲雙運,是無住行。今是無住行,終日教化眾生,不住教化之相。品者,類也。以五忍法,品類相從,故名曰品。在內護三品中,是第二;全經八品此當第三。
白佛言:「世尊!護十地行菩薩,云何行可行?云何行化眾生?以何相眾生可化?」
此月光王,第二問護十地行因緣。菩薩:是能護之人。問有三意:初問自利行相;云何行可行者:即何等行法,可依之修行,而成十地行也。次問利他行相;云何行化眾生者:用何等行,可以教化眾生,而令得益也。三問所化眾生相;以何相眾生可化者:即觀察何等相眾生,是為當機,可以教化也。下文世尊逐一答示。
佛言:「大王!五忍是菩薩法:伏忍上中下,信忍上中下,順忍上中下,無生忍上中下,寂滅忍上中下;為諸佛菩薩修般若波羅密。
此佛答初問。先略說五忍,是菩薩自行之法。後分別十四忍,顯菩薩自行法之相。十四忍皆依實相般若為體。實相無相,無所不相,以無為法而有差別。伏忍上中下者:地前三賢,十住、十行、十回向、為伏忍位。以有智能伏煩惱,但伏而未斷,不能親證法身,故名伏忍。而分上中下者,十住為下忍,十行為中忍,十回向為上忍。例如一地有始生住生終生也。
信忍者:初二三地,得無漏信,名為信忍。四五六地,順趣無生,名為順忍。七八九地,諸念不生,名無生忍。各有上中下三忍,以前地為下,次地為中,後地為上。第五寂滅忍惟二,十地為下忍,佛地為上忍。生滅既滅,寂滅現前,名寂滅忍。是因果合說。前品護果非無因,此品護因非無果。
名為諸佛菩薩修般若波羅密者:一切諸佛,皆修此五忍之行,得成正覺。一切菩薩,應修此般若妙行,得到涅槃彼岸也。
「善男子,初發想信,恆河沙眾生,修行伏忍,於三寶中,生習種性十心:信心、精進心、念心、慧心、定心、施心、戒心、護心、願心、迴向心,是為菩薩能少分化眾生。已超過二乘,一切善地。一切諸佛菩薩,長養十心,為聖胎也。
此明下伏忍習種性。男子所以稱善者,以能入習種性,修行十住行故。初發想信者:十信之中,未入十住,不曾見道,但能依理起想,故名想信。想信若成,即入十住。
恆河沙眾生,修行伏忍者:以喻能發大心修行眾生之多。但發心雖多,遇緣成退者亦多。如菴羅樹,花多果少;如大魚母胎,子雖無量,成就者少。偈云:「菩薩發大心,魚子菴羅花;三事因中多,及其結果少。」
於三寶中,生習種性十心:伏忍之內有三品,此當下伏忍。於三寶真淨法中,起熏習心,漸熏成種,以為進趣佛道之性,故曰習種性。
十心者:善順三寶,曰信心。無有懈退,曰精進心。明記不忘,曰念心。勝解不謬,曰慧心。一念不動,曰定心。破除慳貪,曰施心。調護三業,曰戒心。守護三寶,曰護法心。上求下化,曰願心。迴向三處,曰迴向心;三處:謂眾生、真如、佛果也。
是為菩薩能少分化眾生者:此明下忍功能。具足十心,得入初住,則能善巧方便,教化眾生。言少分者,以智悲未勝故。已超過二乘者:由二乘入,祇求獨善其身,而無大悲救世行願,故不及住位菩薩,能化他也。
一切善地者:十信名善。經云:十善菩薩發大心,長別三界苦輪海。上超過二字,雙貫一切善地,言併超信位菩薩也。
一切諸佛菩薩,長養十心,為聖胎者:十住是三賢之始,成佛之因。三賢位,皆名聖胎。一切諸佛菩薩,長(上聲)養十心,以為聖胎。既遊道胎,成就覺胤,後登大覺。
「次第起乾慧,性種性有十心。所謂四意止:身受心法,不淨苦無常無我也。
此明中伏忍。次第起乾慧者:漸次增進十行,無有定水潤心,乾有其慧,故名乾慧。性種性者:上一性字,即前習種所修之性,而成此因性。種即因也,故曰性種性。修行十行。所謂下,標列十心。
四意止者:即四念處觀,以意根起慧觀,令心止住故。身受心法:是所觀境;眾生於此境上,而起四種顛倒。不淨等,即能觀之功所成。一、觀身不淨,除執身為淨之倒。二、觀受是苦,除以苦為樂之倒。三、觀心無常,除執妄心為真常之倒。四、觀法無我,除執五陰為實我之倒。
「三意止:三善根,慈施慧也。三意止,所謂三世,過去因忍,現在因果忍,未來果忍也。
三意止有二:一、即三善根。無貪善根,是施;無瞋善根,是慈;無癡善根,是慧;故釋曰慈施慧也。二、即三世忍。觀十二因緣,過去無明行二支,為因忍;現在八支,前五識、名色、六入、觸、受,屬果;後三愛、取、有,屬因,為因果忍;未來生、老死、二支,為果忍。
「是菩薩亦能化眾生,已能過我人知見眾生等想。及外道倒想所不能壞。
是菩薩亦能,教化眾生:即中伏忍之功能。觀五陰無我,我見不立,人見亦亡。人我知見雙亡,何有眾生等想,故云已能過我人知見眾生等想。能觀三世因果,乃生滅法,故非常。循環不絕,故非斷。而外道計斷、計常,二種顛倒妄想,所不能壞。
「復有十道種性地。所謂觀色識想受行,得戒忍、知見忍、定忍、慧忍、解脫忍。觀三界因果,空忍、無願忍、無相忍。觀二諦虛實,一切法無常,名無常忍。一切法空,得無生忍。是菩薩十堅心。作轉輪王,亦能化四天下,生一切眾生善根。
此明上伏忍,復有十位道種性地。道指初地平等道。種亦因也。謂此十堅心,能與平等道為因性,故云道種性地。修行十回向。所謂下,標列十心。
所謂觀色識想受行者:此列五陰為所觀法。色下先列識者,以四陰皆識為主故。得戒忍等,是能觀智,轉五陰成五分法身。由觀色陰,便得戒忍;以作與無作戒,皆色陰攝。觀識陰,便得知見忍;以知見皆屬識陰攝。觀想陰,便得定忍;以定由想心不行故。觀受陰,便得慧忍;以領納境界,慧照分明,了知如幻故。觀行陰,便得解脫忍;以念念遷流,了知無常生滅,而得解脫故。觀三界下,明三空忍。三界,是眾生所依止處。因是業因,果是果報。菩薩觀察三界善惡業因果報,皆依妄惑所造妄業而招妄報。妄無自體:觀苦因空,遍計本空,得空忍。觀苦果空,依他如幻,得無願忍。不願受有漏果報,觀因果空,得無相忍。以三界上下之法,畢竟皆空,空故無相。此非同外道,撥無因果之空也。
觀二諦虛實者:觀俗諦是虛,一切有為諸法,遷流不住,畢竟無常,得無常忍。觀真諦是實,一切所有諸法,湛然空寂,體無生滅,得無生忍。
是菩薩十堅心:堅者堅忍,即前十忍。上屬自利,下則利他。作轉輪王:即金輪王,有七寶隨身,故能化四天下。在南贍部洲,統領餘三洲,能生一切眾生善根。
「又信忍菩薩。所謂善、達、明、中行者,斷三界色煩惱縛。能化百佛千佛萬佛。國中現百身千身萬身。神通、無量功德。
此明五忍中,第二信忍。信有三種:一想信,輕毛菩薩十信是。二久信,三賢菩薩是。三證信,初二三地菩薩是。今當第三,證信中道法身之理。首句標名。此忍有三位,所謂二字,指釋之詞。善:即善覺忍,初地善覺人法二俱空寂故。達:即達觀忍,二地觀察真俗通達無礙故。明:即明慧忍,三地智慧光明,照了諸法故。中行者:依中道修行之者。
斷三界色煩惱縛者:明離障。以初地斷貪煩惱,二地斷瞋煩惱,三地斷癡煩惱。此三種煩惱,緣於色境而起,不得自在為縛。菩薩於初二三地,觀色諦無相,不取著色法,故斷色縛。然非不觀心諦無生,但從麤顯先斷者說耳。
能化百佛等:明攝化大用。依「地論」攝報果中,初地化百佛世界,二地化千佛世界,三地化萬佛世界。現身亦然。神通變化,饒益眾生,功德無量。
「常以十五心為首:四攝法、四無量心、四弘願、三解脫門,是菩薩從善地至於薩婆若,以此十五心為一切行根本種子。
此明勝行。首句總標十五心,下別列。四攝法者:以四法攝化眾生;一布施:不出財法無畏三種,攝令歡喜生信。二愛語:善言勸化,攝令悅服生解。三利行:作饒益行,攝令起因。四同事:以變化身,入諸趣中,與同事業,攝令受化。
四無量心者:慈,是與樂;悲,能拔苦;喜,則隨喜功德;捨,則捨離諸惡。一一廣大平等,故稱無量。
四弘願者:自利利他。因觀眾生無邊,未度苦諦,故發弘願,度盡眾生。因觀煩惱無盡,分劑頭數,故發弘願,斷盡煩惱。因觀法門無量,可對眾機,故發弘願,學遍法門。因觀佛道無上,福慧圓滿,故發弘願,心成佛道。第一願屬下化,第四願屬上求。三二兩願通上下,不學法門,難斷煩惱。煩惱未斷,自救不了,安能度生?法門未學,煩惱不斷,佛道何自而成?菩薩四弘齊發,二利繁興。
三解脫門者:是無漏三三昧。離縛,名為解脫;能通涅槃,故號為門。一空解脫門,觀諸法本空故。二無相解脫門,因空,故不見諸法之相。三無願解脫門,因無相,故無所願求。
是菩薩下:顯忍功能,從善覺地起,至薩婆若如來智海止。以此十五心,為一切行根本種子,諸地皆不能離此心。
「又順忍菩薩。所謂見、勝、現法,能斷三界心等煩惱縛,故現一身於十方佛國中,無量不可說神通化眾生。
此明五忍中,第三順忍。順趣無生忍觀,而未正得,故名順忍。此忍有三位:所謂見、勝、現法。見,謂慧見分明,是第四燄慧地,下文名燄慧忍。勝,謂二種殊勝:一教化眾生,二不順煩惱,是第五難勝地,下文名勝慧忍。現法,謂因緣觀解現前,是第六現前地,下文名現法忍。
能斷三界心等煩惱縛故者:明離障。此三位,能觀三界心諦,本無所得。知心無生,不取心相,故能斷迷心煩惱。不為心等煩惱所縛,而得自在。然非不觀色諦無相,今從多故,但說斷心等煩惱縛耳。
現一身於十方佛國中者:此明攝化大用。有二解:一、十方佛國之多,而言現一身者,乃是一身不分而普現,萬機咸應而無違。有無量不可說之神通妙用,教化眾生。
二、依「地論」攝報果中,燄慧地菩薩,能現一億佛身,能化一億佛國眾生。難勝地,能現千億身,化千億世界眾生。現前地,能現百千億身,化百千億世界眾生。按上身數國相同,於十方一一佛國,各現一身,無量不可說神通變化,利樂眾生。
「又無生忍菩薩。所謂遠、不動、觀慧,亦斷三界心色等習煩惱故,現不可說不可說功德神通。
此明五忍中,第四無生忍,首句標名。無生忍者:於三界內外,不見有少法生,不見有少法滅,親證法性無生之理。常途,謂初地得無生忍,實則八地真得無生法忍。此忍有三位:所謂遠、不動、慧觀。遠,即第七遠行地,下文名遠達忍,能至有功用心後邊故。不動、即第八不動地,下文名等覺忍,有相煩惱不能動故,真無功用道。觀慧,即第九善慧地,下文名慧光忍,成就妙慧,善說諸法故。
亦斷三界心色等習煩惱故者:此明治障。七地斷微細現行之業果,八地斷諸功用,九地斷不行利他之障。言心色等習煩惱:前斷色心二縛現行正使,是麤煩惱;今即斷色心種子餘習,是細煩惱,故加一習子,即正習俱除也。
現不可說下:明攝化大用。重言不可說,是西域十大數之極數,極言其多也。又不可說者,以功德神通,說不能盡也。又依「地論」攝報果中,七地,現百千億那由他身,化生亦爾。八地,現百萬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身,化生亦爾。九地,現十阿僧祇百千佛剎微塵數身,化眾生亦爾。
「復次寂滅忍。佛與菩薩同用此忍入金剛三昧。下忍中行,名為菩薩。上忍中行,名為薩婆若。
此明五忍之第五寂滅忍也。「涅槃」云:寂滅者,名為一心。前之四忍,未盡心源。今此一忍,色心正習俱寂,和合識相亦滅。又五住煩惱已寂,二種生死已滅,故名寂滅忍。此忍惟有上下二品。十地菩薩,與佛同用。此忍不同餘經,餘經則以十地為下忍,等覺為中忍,妙覺為上忍。
入金剛三昧者:第十法雲地菩薩,入金剛觀智,破最初一品生相無明。惟此智力堅強,喻如金剛。三昧是定。此菩薩定慧均等,斷於諸法中不得自在障,為無礙道。因位所攝,是下忍中行。依「地論」攝報果,得十不可說佛剎微塵三昧等。
上忍中行者:即最後一剎那,惑盡智圓,為解脫道:果位所攝。得一切智,名為薩婆若,即佛果之異名。
「共觀第一義諦,斷三界心習。無明盡相為金剛,盡相無相為薩婆若。
共觀第一義諦者:此明除障。第十法雲地,寂滅下忍,與佛地,寂滅上忍,共觀最上一佛乘,第一義諦,中道一心之理。即「楞嚴經」所謂:一乘寂滅場地,乃眾生本具佛性,萬妄本空,一真清淨,從來未曾動著纖毫,在凡不減,在聖不增,常住妙明,不生不滅;是謂寂滅場地。今從凡夫地,修證至此,菩薩究竟地,與如來果地,共觀此理。
斷三界心習無明者:此三界,指分段變易二種三界。前無生忍中,雙斷色心麤分習氣,此更斷心法微細習氣,即最初一念,獨頭生相無明。獨頭生相者,無端突然而起,虛妄惑相。「起信論」云:由不如實知真如法一故,不覺心起,而有其念。此一念,即微細心習。
又曰無始無明。一切有為之法,皆從因緣而生。現世之果,由前世之因而生。前世之果,更由前世之因而生。惟此無明無因而生,為一切惑之根本。無明之先,更無有始之惑法,故稱無始。
無明,有根本枝末之分。枝末無明,依根本而起,是麤相。根本無明,依真如而生,是細相。真如非實有生,無端妄起。「楞嚴經」佛答富樓那云:無明無因,譬如城中演若達多(人名,譯云祠授),晨朝以鏡照面,愛鏡中頭,眉目可見。瞋責己頭,不見面目,以為魑魅。無狀狂走,到處覓頭,狂佈妄出,實無所因。心習無明,乃生住異滅,四種夢心中,屬生相無明。生是最先起,滅是最後除。從凡夫地,或聞如來經教,或聞知識開導,了知眾生本具佛性,從本覺體,起始覺智。始覺者,先本不覺,因聞教法,方始覺悟,故稱始覺。依始覺智,斷無明惑,從麤向細,「起信」分生住異滅四相,天台分五住地惑:見惑一住,思惑三住,塵沙無明合為一住。無明又約位分四十二品,此當四十一四十二兩品,最極微細,最為難破。須入金剛三昧,有金剛觀智之力,方能斷除。金剛觀智為能斷,無明心習為所斷。
盡相為金剛,盡相無相為薩婆若者:此明無礙解脫二道,因果差別之相滅盡相者:但盡色心麤細之相,因位已極,破和合識相,滅相續心相。生滅既。是金剛後心,無礙道中斷惑之相,非佛地證果之相。此因異於果,故名金剛。盡相無相者:非但能盡惑相,併盡相亦無。所謂緣觀並冥,境智俱泯,寂滅現前,是解脫道中證果之相。此果異於因也,故為薩婆若,得一切智。
「超度世諦第一義諦之外,為第十一地薩云若覺。非有非無,湛然清淨,常住不變,同真際,等法性。
佛窮一心本源,圓滿菩提,歸無所得,前三賢多住世諦,十聖多住第一義諦。佛超出三賢十聖之外,為第十一地,成一切種智之佛。問:薩云若,與前薩婆若何別?答:一云,但梵音楚夏,彼此無殊。二云,薩婆若,是一切智。薩云若,是一切種智。
非有非無者:世諦是有,真諦是無。由超度世諦,故非有。超度真諦,故非無。又佛果無學絕相,故非有。具足萬德,故非無。
湛然清淨四句:圓滿湛然,離垢清淨。妙極法身,常住不變。盡未來際,饒益眾生。同真如實際,等真空法性也。
「無緣大悲,教化一切眾生。乘薩婆若乘,來化三界。
此明攝大用。悲有三種:生緣悲、法緣悲、無緣悲。無緣者:不緣假名眾生,不緣五陰法性,任運利生,無緣無慮。此無緣,無所不緣,故其悲稱大。悲能拔苦,欲拔眾生之苦,須行教化其心。心斷惡因,自離苦果。當知教化,乃根本拔苦之法。
乘薩婆若乘者:上一乘字,讀平聲,乃乘車之乘。下一乘字,讀去聲,乃車乘之乘。佛已出三界,因大悲愍念眾生沉淪之苦,故乘一切智乘,來化三界。此由智興悲,以悲乘智,普化眾生,令入佛道。上段非有非無,屬法身。此段隨緣利生,是應化身。上二句應身,下二句化身。又前是化他心,後是化他身。
問:前九地化土,云百萬億阿僧祇微塵數佛剎之廣:此但云三界,何其狹耶?答:三界有分段、變易二種三界,統九法界眾生,包括迨盡,佛界亦在其中,不得以常途三界視之。
「善男子!一切眾生煩惱,不出三界藏。一切眾生果報二十二根,不出三界。諸佛應化法身,不出三界。三界外無眾生,佛何所化。
此承上來化三界之文。三界稱藏者,以能含藏一切聖凡染淨因果故。眾生煩惱,有事理之分。事煩惱,屬分段三界。理煩惱,屬變易三界。故皆不出三界藏。
眾生果報二十二根不出三界者:即是依五住煩惱之惑,造成漏無漏業,感得染淨果報。二十二根,眼等六根、憂喜苦樂捨、五受根、男女二根,及命根,此十四種染法攝。信進念定慧五根、及三無漏根、一未知當知根、二已知根、三具知根,此八種淨法攝。
諸佛應化法身,不出三界者:謂諸佛三身,常在三界,說法利生,故云不出。問:應化可云不出,法身如何亦云不出?答:以法身不離應化也。「大經」云:我今此身,即是法身。「華嚴經」云:亦名釋迦,亦名盧舍那等。當知三身,即是一身,故法身亦得云不出三界也。
三界外無眾生,佛何所化者:謂三界外,實無眾生,故云佛何所化。問:三乘聖人,雖超三界,猶是眾生,仍待佛化,何謂界外無眾生?答:三乘雖出分段三界,仍住變易三界,實非界外。界外實無眾生為佛所化也。
「是故我言,三界外別有一眾生界藏者,外道「大有經」中說,非七佛之所說。
是故者:承上以是界外無生之故。所以我言,三界外別有眾生界藏者:即是外道「大有經」中所說。「大有經」,乃印度六派哲學中之勝論派所說。彼將宇宙萬有,別為六種:一實,謂諸法實體。二德,即道德也。三業,為作用。四大有,與實德業,同為一有。五同異,如地望地是同,地望水是異。六和合,諸法和合而有。「大有經」即彼第四派所說此三界外別有眾生。故云若說三界外別有眾生,即同外道說也。
非七佛之所說者:七佛,乃過去莊嚴劫千佛中後三佛:過去毗婆尸佛、尸棄佛、拘留孫佛。現在賢劫千佛中前四佛:毗舍浮佛、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釋迦牟尼佛。以佛佛道同,所說亦同。言三界外別有眾生者,非是七佛所說之正法也。
「大王!我常說一切眾生斷三界煩惱果報盡者,名為佛。自性清淨,名覺薩云若性。眾生本業,是諸佛菩薩本所修行,五忍中十四忍具足。」
此文前半,歎果異因。眾生本業下,舉因該果。一切眾生,指六凡三乘,斷分段變易兩種三界,麤細煩惱,漏無漏果報盡者,名為佛。自性清淨,名覺薩云若性者:自性,即生佛同具之真如自體,本覺佛性,一向埋沒在五陰煩惱塵勞之內。今復本心源,究竟清淨,以始覺智,契本覺理,名為大圓滿覺,一切種智之性。
眾生本業者:即眾本生所修之業,清淨解脫,故是諸佛菩薩本所脩行。從因至果,五忍,有十四忍具足。前十三,是菩薩因行。後一忍,是諸佛果覺。皆不離眾生本業。以上答自利行相,兼利他。
白佛言:「云何菩薩本業清淨,化眾生?」
下答第二利他行相,兼自利。因隔前問太遠,月光重白佛言:「云何菩薩本業清淨,化眾生?」菩薩以十地,具修十度,於生死涅槃,二無所著,故曰本業清淨。以此教化眾生;不同凡夫執相著有,自既有縛,豈能化眾生?亦不同小乘滯寂沉空,無大悲心,豈能化眾生?
佛言:「從一地,乃至後一地,自所行處,及佛行處,一切知見故。
此答菩薩本業清淨。從第一歡喜地,至後第十法雲地,自所行處,是因地。及佛行處,是果地。一切皆以佛之知見故。佛知見者,真知無知,無所不知,真見無見,無所不見。
「本業者,若菩薩住百佛國中,作閻浮四大天王。修百法門,二諦平等心,化一切眾生。
此下廣答本業,約十地,分十種差別。一、明歡喜地菩薩,住百佛國中,指所化土。作南閻浮提一方之四天王,即南方增長天王也,明增上生。諸經明位不同,恐繁不引。修百法門者:十善各明十善,為百法門,真俗二諦,圓融無礙,為平等心。以此化度一切眾生。
「若菩薩住千佛國中,作忉利天王。修千法門,十善道,化一切眾生。
二、明離達地菩薩,即離垢地;離破戒垢,通達三觀,故名離達。住千佛國,是所化土。作忉利天王,明增上生。梵語忉利天,此云三十三天,在須彌頂。東西南北各八天,天主居中,即帝釋尊天是也。修千法門,明所解法門。
十善道化一切眾生者:世間人王,如能以十善治世,則民心善,而國運興矣。十善者:一、不殺:慈仁愛物,不忍殺害,那有戰爭殺人之事。二、不盜:他人財物,不與不敢,那有劫盜搶奪之事。三、不邪婬:崇尚禮節,不犯外色,那有姦婬狎褻之事。四、不妄語:不敢虛妄發言。五、不綺語:不敢花言巧語。六、不惡口:不敢惡罵傷人。七、不兩舌:不敢搬弄是非。修此四善,那有詐欺哄騙之事。八、不貪:知足常樂,那有不義取財之事。九、不瞋:退讓容忍,那有結冤忿怒之事。十、不癡:事理明白,那有黑幕暗昧之事。國家果以十善化民,則舉國淳善,自可七難全消,災厄不起,民安而國泰矣。
「若菩薩住十萬佛國中,作燄天王。修十萬法門,四禪定化一切眾生。
三、明發光地菩薩,住十萬佛國,化境為廣。作燄天王,即夜摩天王,明增上生。夜摩此云時分,是空居天,以綵雲為地,日月光明,上照不及。天人身有光明,以蓮華開合,而分晝夜之時分。修十萬法門,明所解法門。四禪定,即離生喜樂定,定生喜樂定,離喜妙樂定,捨念清淨定;以此四禪教化眾生。
「若菩薩,住百億佛國中,作兜率天王。修百億法門,行道品化一切眾生。
四、明燄慧地菩薩,住百億佛國中,指所化土。作兜率天王,明增上生。梵語兜率,此云知足。修百億法門,明所解法門。行道品,即三十七道品,教化一切眾生。
「若菩薩,住千億佛國中,作化樂天王。修千億法門,二諦四諦八諦化一切眾生。
五、明難勝地菩薩,二句指所化土。作化樂天王,明增上生。王者自化五欲之境,而自受樂。八諦,有云:有作四諦,無作四諦。又云:無常苦空無我為四,常樂我淨為四,合為八諦。餘可知。
「若菩薩,住十萬億佛國中,作他化天王。修十萬億法門,十二因緣智,化一切眾生。
六、明現前地菩薩,二句指所化土。作他化天王,明增上生。他化者五欲之境,他天所化,為其自在受用。餘亦可知。
「若菩薩,住百萬億佛國中,作初禪王。修百萬億法門,方便智,願智,化一切眾生。
七、遠行地菩薩,二句指所化土。作初禪王,明增上生。修界內有漏禪定。方便智者,權智,善巧方便也。願智者,大願平等也。常以二智化眾生。
「若菩薩,住百萬微塵數佛國中,作二禪梵王。修百萬微塵數法門,雙照方便神通智,化一切眾生。
八、明不動地菩薩,二句指所化土。作二禪梵王,明增上生。梵者淨也,因生色界,離欲清淨故。雙照方便神通智者:雙照真俗二諦,方便善巧,不相違礙,能發神通之智,以此化眾生。
「若菩薩,住百萬億阿僧祇微塵數佛國中,作三禪大梵王。修百萬億阿僧祇微塵數法門,四無礙智,化一切眾生。
九、明善慧地菩薩,二句指所化土。作三禪大梵王,明增上生。以四無礙智,化眾生。四無礙智者,即法義辭樂說,四無礙辯也。
「若菩薩,住不可說不可說佛國中,作第四禪大靜天王,三界主。修不可說不可說法門,得理盡三昧,同佛行處,盡三界源,教化一切眾生,如佛境界。是故一切菩薩,本業化行淨。
十、明法雲地菩薩,先舉所化土。作第四禪大靜天王,明增上生。即摩醯首羅大自在天王。居色界頂,神用廣大,智慧第一,為三千大千世界主。修不可說不可說法門,明所知法門。
得理盡三昧者:即金剛定。梵語三昧,此云正定。以金剛觀智,照窮一心之理,而得金剛正定。同佛行處四句:同在寂滅忍位,盡分段、變易,二種三界生死之源,教化眾生,背塵合覺,返本還源,如佛境界。
是故下二句:總結諸菩薩業,上文月光所問:云何菩薩,本業清淨,化眾生?佛答五忍功德。至此結云:以是之故,一切菩薩,本業化行淨。即諸菩薩本所修業,教化眾生,利他之行,清淨無染。不著生死,不住涅槃,故稱為淨。
「若十方諸如來,亦修是業,登薩婆若果,作三界王,化一切無量眾生。」
此結如來業。一切如來,亦修是清淨本業,從因感果,得一切智。應機示現,作三界大法王,教化無量眾生。
爾時,百萬億恆河沙大眾,各從座起,散無量不可思議華,燒無量不可思議香,供養釋迦牟尼佛,及無量大菩薩。合掌聽波斯匿王說般若波羅密。
此下明大眾慶蒙法利,先修供養。華是菩提心華,香是大乘戒香。供佛及僧,以冀聞法領解。聽匿王說者:以匿王助轉法輪也。又大眾修財供養,匿王以法供養。
今於佛前,以倡歎曰:
此結集經人序列之詞,先大眾修供,今匿王偈讚。偈者竭也,以少文竭盡多義,故名為偈,即同諸經中重頌。此中五十九行,前六行總頌上義;次四十五行,別頌十四忍;後八行,結頌五忍功德。
「世尊導師金剛體,心行寂滅轉法輪,
八辯洪音為眾說。時眾得道百億萬,
時六天人出家道,成比丘眾菩薩行。
此三行歎別行三寶。首句:歎佛身業不思議,佛為有情正覺二世間中,九法界眾生之所共尊,故曰世尊。導師者:能引導眾生,出離生死苦海,而登涅槃彼岸之師。證究竟固法身,盡未來際,永劫不壞,猶如金剛,故曰金剛體。
次句心行寂滅轉法輪者:歎佛意業不思議。佛之心行處滅,而歸寂滅真心,鑒機施教,轉妙法輪。法而曰輪者,有推碾眾生麤細煩惱之功,有運載眾生出離生死之力,故喻如輪。
三句八辯洪音為眾說者:歎佛口業不思議。八辯者,依「梵摩喻經」,一最好、二易了、三調和、四柔軟、五不誤、六不妄、七尊慧、八深遠,此之八音,見足四辯,故云八辯。洪者大也,其音能遍十方法界,以為眾生隨機宣說一切妙法。此雖讚佛寶,含法寶在內。
時眾得道百萬億三句:讚歎僧寶不思議。天無出家法,此約心中聞法,依解修行,能出煩惱之家,而成比丘清淨之眾,廣修菩薩兩利之行。
「五忍功德妙法門,十四正士能諦了。
三賢十聖忍中行,唯佛一人能盡源。
此二行歎五忍功德。五忍微妙法門,凡情莫測。唯十四位中聖人,方能諦實了明。正士即聖人也。三賢伏忍,只作三位,十地稱十聖,全在忍中行,雖至法雲地,同登寂滅忍,尚有一品生相無明未破,未證一心本源,如同十四夜月。故云唯佛一人,能盡一心本源也。
「佛眾法海三寶藏,無量功德攝在中。
此一行歎一體三寶。佛即自性佛寶,法即自性法寶,眾即自性僧寶。自性廣大,取喻如海。性中含藏恒沙稱性功德,故曰藏、曰攝。海中含藏眾寶,亦復如是。
「十善菩薩發大心,長別三界苦輪海。
中下品善粟散王,上品十善鐵輪王。
此下四十五行,別頌十四忍。初二行頌伏忍前方便。從習種下七行,頌伏忍三品功德。從善覺下十行,頌信忍三品功德。從燄慧下八行,頌順忍三品功德。從遠達下十行,頌無生忍三品功德。從灌頂下八行,頌寂滅忍上下品功德。十善菩薩:指十信位。大心:乃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之菩提心。信位菩薩,由真如內熏之因,教法外熏之緣,因緣具足,能發大心,求出三界。雖未能即了生死,漸次自斷無明,定出三界,故言長別三界苦輪。三界六道,備嬰眾苦,故喻如海。
後二句:乃內秘菩薩行,外現人王身。中下品善粟散王者:以其散步各洲,如粟之多,故以名焉。上品為鐵輪王:能王南洲一洲。其鐵輪寶,廣一俱盧舍,王乘此寶,一日得周行南洲,故能統治各國。
「纓絡經」云:住前名信根菩薩,亦名假名菩薩,亦名名字菩薩。若一劫二劫三劫,修十信,上品善鐵輪王,中品善粟散王,下品善人中王,具足一切煩惱。此經中下品善,皆粟散王,所以異也。
「習種銅輪二天下,銀輪三天性種性,
道種堅德轉輪王,七寶金光四天下。
伏忍聖胎三十人,十信十止十堅心。
此頌伏忍,共有七行,前三行頌下中上三品,為三種輪王,與十聖為胎。十住為習種性,作銅輪王,在東南二洲稱王。其銅輪寶,廣二俱盧舍,一日能周行二洲,故各國歸服。十行為性種性,作銀輪王,在東西南三洲稱王。其銀輪寶,廣三俱盧舍,一日能周行三洲,故各國皆歸統治。十回向為道種性,作金輪王,在一四天下稱王。具足七寶:一、金輪寶:廣四俱盧舍,名勝自在。王若出世,海水減淺,海邊現出輪王道路。王乘此寶,一日可以周遊四大部洲。又云此寶乘之,可以遠行虛空。二、象寶:名青山,其力勇健,善能作戰。三、馬寶:名勇疾風,所往諸處,其疾如風,一日亦能遍行四洲。四、神珠寶,即如意寶。凡有所求,能雨眾寶。五、主藏臣寶:名大財,隨王遊行,王需財寶,向取之時,祇要有土,掘之便得。六、女寶:名淨妙德。不由胞胎,清淨化生。七、主兵臣寶:亦名將軍寶,名離垢眼。善識兵法,名聞四洲。王身金色,亦有三十二相。
慈恩云:金輪望風順化,銀輪遣使方降,銅輪震威乃服,鐵輪奮戈始定,皆無殺害耳。
伏忍聖胎三十人者:十地為十聖,伏忍三十位,能與十聖為胎。十信即十住,信心滿足,脩從假入空觀。十止即十行,廣行佛事,脩從空入假觀。十堅心即十回向,修中道正觀,求登十地。
「三世諸佛於中行,無不由此伏忍生,
一切菩薩行本源,是故發心信心難。
若得信心必不退,進入無生初地道。
教化眾生覺中行,是名菩薩初發心。
此頌伏忍功能,為諸佛聖賢之根本。當知諸佛萬德之果,不離伏忍三賢之因,故云於中行。因心為聖胎,方能生果覺,故云無不由此伏忍生。即一切菩薩,所修六度萬行,亦以此為本源。此忍為入道之初門,成佛之基礎也。
是故發心信心難者:發心指初發心住,欲登初住,必由十信信心滿足,善根成熟,方能入住。伏忍前信位菩薩,雖發大心或進或退,名為毛道眾生,隨風而轉,心未決定。以是之故,初發心固難,而信心不退更難。若得信心圓滿,名決定聚眾生,必定不更退墮凡小地也。
證入無生初地道者:謂信心滿足,入伏忍位,得位不退。漸次增進,至信忍位,證入無生法忍,登初地聖人之道也。
問:「本業瓔珞經」說:十住中第六住正觀現前,值諸佛、菩薩、善知識所護,則出七住常不退轉,七住以前名為退分。如舍利弗欲入七住,值惡因緣,退落凡夫等;今此經中,不言退者何也?答:如來說教,隨機差別。彼經云:七住以前名為退分,乃屬藏教義;今經信滿入住必不退,乃圓教義也。上頌自利行。
教化眾生覺中行者:此頌利他之行。菩薩觀他如自,常行教化。眾生依本覺理中起始覺智,修自覺覺他之行,故云是名菩薩初發心。按「起信論」初發心住菩薩,發三種心:一、直心,謂正念真如本覺之理。二、深心,謂樂修一切諸善之行。三、大悲心,謂救拔眾生生死之苦。教化眾覺中行,全同起信三心。自覺覺他,大乘妙行,屬初發心住,故曰是名菩薩初發心。頌伏忍竟。
「善覺菩薩四天王,雙照二諦平等道,
權化眾生遊百國,始登一乘無相道。
入理般若名為住,住生德行名為地。
初住一心足德行,於第一義而不動。
此頌信忍,共有十行。此四行頌初地信忍下品。前三句:明統化功能,以初地破無明,見法身,善覺中道理性,菩薩遊三摩地,示作四天王。雙照二諦平等道者:以中道觀智雙照真俗二諦,達真化俗,智悲並運,圓融無礙,是為平等道。大權示現,教化眾生。百國者,舉化土也。
始登一乘無相道下五句:明入地功能。一乘即最上一佛乘,實相無相,中道妙理,初地初證此理,名為始登。善覺中道,生大歡喜,又名歡喜地。
入理般若名為住,住生德行名為地者:以般若妙智,契入實相妙理,即名為住。此則住無所住,以無所住而生其心,故生出有為功德,無為功德,故名為地,以地有能生義故。
初住一心具德行,於第一義而不動者:初住證入中道一心,三德秘藏,具足恒河性德,無邊妙行。雖然遊戲神通,淨佛國土,安住於第一義諦,不為空有所動故。
「離達開士初利王,現形六道千國土。
無緣無相第三諦,無無無生無二照。
此二行,頌二地信忍中品。離達者:離破戒垢,通達三觀,眾戒清淨,永離過失,又名離垢地。開士:即菩薩之別稱,開覺眾生之士也。權作忉利王,功能漸勝,化境漸寬,能現形六道千國土也。
無緣者:無能緣智。無相者:無所緣境。境智俱泯,真俗互融,雙捨二邊,全歸中道。第三諦:即中道妙諦。
無無無生無二照者:無無即無無緣,無無相;將二無亦無。真得無生。故無能照之智,所照之境,境智俱泯,故曰無二照。
「明慧空照燄天王,應形萬國導群生。
忍心無二三諦中,出有入無變化生。
此二行,頌三地信忍上品。三地亦名發光地。明慧者:即發明智慧之光也。照了人法二空,曰空照。權作燄天王,即夜摩天王。應形萬國,化導群生,較前地,竟達十倍。
忍心無二三諦中二句:明忍功能。無二者:無真無俗,不滯空有,全歸中道第三諦中。涉俗利生,曰出有。一一離相,曰入無。神通改易,曰變化生。又即有即空,曰出有入無。即空即有,曰變化生也。
「善覺離明三道人,能滅三界色煩惱。
還觀三界身口色,法性第一無遺照。
此二行,總頌上信忍三地。善覺,是初地;離,即離達,是二地;明,即明慧,是三地;故云三道人。第二句:即色是空,故能斷三界變化色煩惱也。第三句:即空是色,故還觀三界,變化身口色也。末句法性者:諸法實性,觀一一色法,無非法性。既皆法性,全歸中道第一義諦,故得真俗雙照無遺。不著色法,無遺真。不壞色法,無遺俗。頌信忍竟。
「燄慧妙光大精進,兜率天王遊億國。
實智緣寂方便道,達無生照空有了。
此頌順忍有八行。此二行頌四地,順忍下品。燄慧者:智慧熾盛,猶如火燄。妙光者:慧光遍照,空有不羈,故得稱妙。大精進者:四地於三觀精進增上故。第二句:權依兜率天王,遊化億國。比前地化土,又竟達十倍。
實智者:理智也。緣寂:即緣空寂之理。方便道者:事智也。即緣俗諦之事。達無生照空有了者:一一了達無生,故能雙照空有。了知即空即有,即有即空,真俗圓融無礙也。
「勝慧三諦自達明,化樂天王百億國。
空空諦觀無二相,變化六道入無間。
此二行,頌五地順忍中品。五地亦名難勝地,以殊勝智慧,觀照三諦,自得通達明了。權作化樂天王,教化百億國土。
空空諦觀無二相者:上空字生死空,下空字涅槃亦空。如古德云:涅槃生死等空華。以此正智諦觀,無有生死涅槃二相可得,故能垂形六道,一一變現,乃至無間地獄,亦復入之。即所謂,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也。
「法現開士自在王,無二無照達理空,
三諦現前大智光,照千億土教一切。
此二行,頌六地順忍上品。法現:即現前地,開士解見在前。自在王者:權作自在天王。無二無照者:無真俗二諦之境,無空假二觀之照,達中道一心之理,第一義空。
三諦現前大智光二句:悟即真即俗,即俗即真,真俗圓融,無非中道。則三諦現前,大智慧光明,遍照千億佛土,教化一切眾生。
「燄勝法現無相定,能洗三界迷心惑,
空慧寂然無緣觀,還觀心空無量報。
此二行,總頌上順忍三地。燄:即燄慧,是四地。勝:即勝慧,是五地。法現:即六地。此三地菩薩,得中道觀,不起有無二相,故曰無相定。以此正觀之慧水,洗滌三界迷心之惑垢。惑即無明也。
空慧寂然無緣觀者:空慧,即真空智慧。寂然乃境智雙泯,無所緣之境,與能觀之智,故曰無緣觀。還觀心空無量報者:此乃方便智,還觀心空,能斷三障。四地斷微細身邊二見障,五地斷二乘樂涅槃障,六地斷三界集囚集業障。昔日迷心,即成三障。今還觀心空,三障蠲除,而成無量功德果報也。頌順忍竟。
「遠達無生初禪王,常萬億土教眾生。
未度報身一生在,進入等觀法流地。
始入無緣金剛忍,三界報形永不受。
觀第三義無二照,二十一生空寂行。
三界愛習順道定,遠達正士獨諦了。
此頌無生忍,共十行。此五行,頌七地無生忍下品。首句遠達,即遠行地,達者到也。大品名深入無生,無生者,此地菩薩,修無相觀。以此觀智,證無生忍。權作初禪王。方便善巧,常在萬億國土,教化眾生。
未度報身一生在者:報身,即分段果報身。盡此一生,即離分段生,而入變易生。故「智度論」云:七地菩薩,未捨肉身。又一解,二十一生中,未度末後一生。
進入等觀法流地者:以七地猶有功用,進入八地,真俗等觀,無有二相。亦可作色心等觀,無差別相,無功用道,中中流入薩婆若海法性真流,故名法流地。到此始入無緣金剛忍,無緣者,無能緣,及與所緣也。心色不二,緣觀俱寂,堅固莫壞,猶如金剛。離三界習,故言三界報形永不受。此二句,預說八地功德,以其必能致也。
觀第三義無二照者:恒觀中道第一義諦。中道本屬第一義,以真俗中次第居三,故名第三義。一中一切中,無空無假無不中,故無二照。二十一生空寂行者:從初地至七地,每地各有三生,合為二十一生。生生皆觀諸法空寂,以為進趨佛地之行。
三界愛習順道定者:愛謂癡愛,即無明。習是習氣。此地菩薩,煩惱麤重,早已斷盡,惟無明習氣未斷。由愛佛智,故習未斷。不名有煩惱,但名順道定。遠達正士獨諦了者:正士亦菩薩之別稱,惟此菩薩,獨能諦實了知,勤修無生觀行,進斷此習。
「等觀菩薩二禪王,變生法身無量光。
入百恆土化一切,圓照三世恆劫事。
反照樂虛無盡源,於第三諦常寂然。
此三行,頌八地無生忍中品。等觀,即八地真俗等觀;無功用道,遍修萬行,入大法流,故名等觀。又名不動,於色而得自在,不為色所動故。權作二禪王,已離七地分段生,三界報形永遠不受,變彼分段報形,而得變易生之法身,故曰變生法身。證法性理以成身故。具足無量光明,故稱無量光。
三句:明利他行。而能遍入百恒河沙國土,大作佛事,教化眾生。四句:明利他智。其智圓照三世,恒河沙劫之事。五句:八地真得無生,恒受法樂。反照此樂,亦非真實,故曰反照樂虛。無盡源者,今欲盡於無盡之源,而得寂滅之樂,雖然未至寂滅,於第三諦,常得寂然不動。第三諦,對真俗而言,中道則為第三諦。
「慧光開士三禪王,能於千恆一時見,
常在無為空寂行,恆沙佛藏一念了。
此二行,頌九地無生忍上品。慧光,即九地善慧發光。權作三禪王,能於千恒河沙國土,同時現身,教化眾生。上文云,現十阿僧祇百千佛土微塵數身,化土亦然,即是一時現也。此言千恒者,略言耳。能於二字,因得上品無生忍,方能有此利他勝用。於此諸土,一時現身。此即一身不分而普現,群機咸應以無違。譬如一月在天,影現眾水也。
常在無為空寂行者:承接上句,雖然妙用繁興,常在無為空寂。即動靜一如,並行不悖,無功用行也。恒沙佛藏一念了者:即此無功用智,恒沙諸佛法藏,一念心中,悉能了達。頌無生忍竟。
「灌頂菩薩四禪王,於億恆土化群生。
始入金剛一切了,二十九生永已度。
寂滅忍中下忍觀,一轉妙覺常湛然。
等慧灌頂三品土,除前餘習無明緣。
無明習相故煩惱,二諦理窮一切盡。
此頌寂滅忍有八行,此五行頌寂滅忍下品。灌頂菩薩,即第十法雲地菩薩。灌頂者:譬如輪王,太子成就王相,取四大海水,灌太子頂,即名灌頂太子。菩薩亦如是,受佛職時,諸佛以智水,灌菩薩頂,名灌頂菩薩,是名菩薩入智慧職。權作四禪天王,於億恒河沙國土,教化群生。
始入金剛一切了者:到此地,始入金剛心。用金剛觀智,能破無明堅惑。一切了,乃四十二品無明,已斷四十一品,從此進破,一切皆了。二十九生永已度者:從初地至此十地,地各三生,合三十生。今但言二十九生者,以第三十生,即本生之身。前二十九生已過去,故云永已度。
寂滅忍中下忍觀二句:寂滅忍中,分上下二忍,此當下忍觀,乃因滿之位。若於此無礙道中,一轉而入解脫道,破最初一品生相無明,即成妙覺,寂滅現前,湛然不動。故曰一轉妙覺常湛然。
等慧灌頂三品土二句:總頌前三品。等即等觀,是八地。慧即慧光,是九地。灌頂是十地。此三品菩薩,共除前色心餘習無明之緣,而住果報土。
無明習相故煩惱二句:謂無明習氣之相,是舊煩惱,故者舊也。二諦即真諦俗諦,全真即俗,全俗即真,是謂理窮,乃為中諦。得此三諦,現行習氣,一切皆盡。故曰二諦理窮一切盡。
「圓智無相三界王,三十生盡等大覺,
大寂無為金剛藏,一切報盡無極悲,
第一義諦常安隱,窮源盡性妙智存,
此三行頌寂滅忍上品。圓智者:圓滿一切種智;又轉第八識,成大圓鏡智。無相者:無和合識相,無相續心相。無明盡淨,能為三界中王。「法華」亦云:今此三界,皆是我有。
三十生盡等大覺者:十地共有三十生。第十地受三十生時,不名為盡。至此金剛道後異熟空,三十生悉皆已盡,等十方大覺世尊也。大寂無為金剛藏者:得大涅槃,名大寂,證極無為之理,四魔不能壞,名為金剛藏。
一切報盡無極悲者:前三十生,皆有因盡果生。今大覺圓滿,不復更生,二死永亡,故云一切報盡。盡未來際,救拔苦惱眾生,出離苦海,悲心無有窮極,故曰無極悲。
第一義諦常安隱者:安住第一義諦,不住生死,不住涅槃。示現生死,無異涅槃。無有罣礙,得大自在,故曰常安隱。
窮源盡性妙智存者:窮極一心本源,究盡諸法實性。生死涅槃,皆如昨夢。圓滿菩提,歸無所得,惟有妙智獨存。前來四十五行,別頌五忍已竟。
「三賢十聖住果報,唯佛一人居淨土。
一切眾生暫住報,登金剛原居淨土。
此總頌五忍,有八行,此二行頌報土分齊。三賢是住行向,十聖是十地,果報有依有正,此言住者,當指依報。三賢住凡聖同居報土,十聖住實報無障礙報土。唯佛一人,居住常寂光淨土。一切眾生,皆是生滅無常,故曰暫住報。登金剛原者:金剛,是不壞義。佛以法性身,居法性土,身土圓融,究竟不壞,是真淨土。
「如來三業德無極,我今月光禮三寶。
此下六行,頌歎如來三業功德。如來三業皆不思議,善能饒益眾生,其德無極。下句可知。
「法王無上人中樹,覆蓋大眾無量光。
佛為法王,於法自在,超九界以獨尊,故稱無上。如人中之樹,可以覆蔭眾生。身光無量,能破黑暗。又現無量身,放無量光,加被眾生。此歎身業。
「口常說法非無義,心智寂滅無緣照。
口常說法,以法利生。有時說空,有時說有,或說是常,或說無常。皆隨機設教,對症施方,深有所以,非是無義。此歎口業。心智寂滅者,其體本寂。無緣照者,其用無方。無緣,無所不緣故。此歎意業。
「人中師子為眾說,大眾歡喜散金華。
師子為獸中王,師子一吼,百獸腦裂。佛為人中王,為眾說法,得大無畏,喻如師子。大眾聞法歡喜,散華供養。
「百億萬土六大動,含生之類受妙報。
天尊快說十四王,是故我今略歎佛。」
百億萬極言其多,土即國土。六大動者,大地六變震動也。含生,謂含情抱識之眾生。蒙益得果,而受微妙果報。
天尊快說十四王者:佛為天中之天,聖中之聖,故稱天尊。求法之殷,故請快說,即及時施教也。十四王者:習種銅輪王,性種銀輪王,道種金輪王,十地六欲四禪王,佛為三界王,共十四王。是故我今略歎佛:有二意:一、自慧淺薄,不能廣歎。二、佛德眾多,無由盡歎。
時,諸大眾,聞月光王歎十四王無量功德藏,得大法利。即於座中有十恆河沙天王,十恆河沙梵王,十恆河沙鬼神王,乃至三趣,得無生法忍。八部阿須輪王,現轉鬼身,天上受道。三生入正位者,或四生五生乃至十生得入正位。證聖人性,得一切無量報。
此明大眾聞法益。時,即月光王說頌已竟之時。大眾聞歎十四王無量功德藏,得大法利,以法利能出生死,能獲果證,故座中有無數天王、梵王、鬼神王,神即福德之鬼,乃至三趣,均得無生法忍也。無生忍,通教三地以上,別教初地以上,圓教初住以上。若真得無生法忍,當在圓教八地以上也。
八路阿須輪王,(即阿修羅王):按「三藏記」四天王下,有四阿修羅王:一、羅侯阿修羅王,二、毗摩質多阿修羅王,三、般利阿修羅王,四、毗樓闍阿修羅王。須彌山下,復有四大阿修羅:一、恐冕,二、富樓摩,三、婆羅阿,四、兜率樓。故云八部阿修羅。
現轉鬼身:現生聞法,即轉鬼身,上生天趣,而得受道。入正有二:一、人空正位。二、法空正位。從三生至十生,有延促不等者,乃因善根智慧,深淺不同故也。證聖人性:乃十地聖種性也。得一切無量報者:因位次無量,果報亦應無量。此段乃屬結集經家敘益。
佛告諸得道果實大眾:「善男子!是月光王已於過去十千劫中,龍光王佛法中為四住開士,我為八住菩薩。今於我前,大師子吼。
上文月光歎佛功德,此下如來述讚月光,先發其本跡,告諸在會賢聖。得道果,加一實字,指實行而言,非權行也。以權行,乃菩薩大權示現。自知月光本跡,實行不知,故告之曰:是月光王遠本,在過去十千劫中,龍光王佛法中,已發大心,已居四住。我字佛自稱,佛居八住。當時同事龍光王,今則乘願同來,故同年同月同日而生,示為主伴,唱酬般若。今於我前,作師子吼,決定說,其義顯了。智者疏云:四住即燄慧開士,八住即等觀菩薩。
「如是如是!如汝所解,得真義說。不可思議,不可度量。唯佛與佛,乃知斯事。
此印可其說。如是如是!即印可之詞。重言者,謂如是而悟,如是而說也。二三句即釋重言如是之意,如汝所解,得真實義,如解而說。不可思議,不可度量,非中下之智所知。唯佛與佛,乃能了知此事。
「善男子!其所說十四般若波羅密,三忍,地地上中下三十忍,一切行藏,一切佛藏,不可思議。
此下述十四忍功能。其所說其字,指月光王。十四般若波羅密,牒前所說十四忍,名異而義同也。三忍二字,但指伏忍中:一信忍、二止忍、三堅忍。地地上中下者:謂十地中,地地有上中下三品,合為三十忍。一切行藏者:一切菩薩因行功德,含藏其中。一切佛藏者:一切諸佛果覺功德,含藏其中。因該果海,果徹因源,名不可思議。
「何以故?一切諸佛是中生,是中滅,是中化。無生無滅無化。無自無他。第一無二。非化非不化。非無無相。無來去。如虛空故。
何以故徵問之詞。問云:何故十四忍不可思量?以一切諸佛,依十四忍修證成佛,曰是中生。不違世諦,有生必滅,曰是中滅。對機施教,說法利生,曰是中化。
無生無滅無化者:恐著相眾生,執有生滅化導,偏於有邊;故救云:以諸法本自無生,今亦無滅,如虛空華。生本不曾生,滅亦何所滅,都緣病眼妄見生滅。既無生滅,則化亦無化。無自無他一句:補足無化之意,無有能化之自,及與所化之他。能所雙亡,自他不立也。
第一無二五句:又恐破相眾生,聞無生滅、化導、自他,偏於空邊;又救云:唯是第一義諦,絕待無二。空有皆屬對待,遂雙遣二邊以救之。非化者:非定有能化所化。非不化者:非不有能化所化。非無無相者:上應有非無有相一句,謂非無有生滅化導自他等相。非無無相者:謂非無無生滅化導自他等相。一切諸佛,化度眾生,來無所從,去無所至,法身常不動,故曰無來去。如虛空故:喻上諸義,虛空湛然不動,無有生滅,渾然不分,無有自他,體非群相,故非相。日照則明,雲屯則暗,故非無相。圓滿周遍,故無來去。
「一切眾生無生滅,無縛解。非因非果,非不因果。煩惱我人,知見受者,我所者。
此下明空,文有五段:初明生空。一切苦受下,明法空。從境界下,明境空。從無三寶下,明聖凡空。般若無知下,明智空。
一切眾生: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生滅既皆虛妄,即無生滅。眾生為煩惱所縛,求得涅槃解脫。了知煩惱性空,故無縛。涅槃如幻,故無脫。
非因非果者:眾生惑業為因,苦報為果。惑業無自性,故非因。此身本不有,故非果。如夢中人,豈實有耶?此非因非果,不同邪見,撥無因果,乃是論其理性。若撥無因果事實,能壞眾生心理落於斷見,陷人於罪,當墮地獄,不可不善會也。
非不因果者:更約佛性為因,涅槃為果說。一切眾生,非無佛性,故非無因,性自涅槃,故非無果。
煩惱者:依天台教共有五住。見惑一住,思惑三住,塵沙無明合一住。皆是昏煩之法,而能惱亂眾生心性,故名煩惱。
我人者:五陰積聚,假名為我。外身屬色陰,是地水火風四大,假合所成。皮肉筋骨,是地大。津液精血等,是水大。身中煖氣,是火大。氣息出入,手足運轉,是風大。若風大不調,則成瘋病。內心,屬受想行識四陰。色心八法合成,又假名為人。一切之人,皆認身心以為實我。我執堅固,所以因我而起貪瞋癡,諸不善心,造種種業,致成社會濁惡,國家擾亂,世界不得和平。故釋迦如來,說無我法,我空觀等,以為救人、救國、救世根本之要圖。凡國家欲護其國,宜護佛教,使之流通普及,則國不護而自護,世界不求和平而自得和平矣。
知見受者:即六受用根。眾生具足六根,六根中,有六用:在眼曰見,在耳曰聞,在鼻曰嗅,在舌曰嘗,在身曰覺,在意曰知。今云知見,但舉首尾。受者:因六根有見聞嗅嘗覺知六用,領受六塵違順俱非等境,故曰受。
我所者:以上煩惱、我人、知見、受者,總屬於我。我所,則指身心之外,所有諸法,以為我所。例如我所有財物、家宅、田園、眷屬等,眾生亦皆一一執之為實。所以看不破,放不下,而起貪瞋癡等心,亦為致亂之源。
此段文明生空之文,細究文法,末後應有「一切空故」一句,唐譯此經則有之。恐係抄寫之誤,解者當補足文意,庶不致文無結束著落矣。
「一切苦受行空故。一切法集,幻化五陰,無合無散。法同法性,寂然空故。
此明法空。首句苦受行空者:苦有三苦,受亦如是。苦受是苦苦,此身本來是苦,更加苦境逼迫,為苦苦。樂受是壞苦,樂不久長,須臾變滅,為壞苦。捨受是行苦,雖然苦樂雙捨,而行陰念念遷流,為行苦。觀苦當體性空,故曰一切苦受行空故。
一切法集,幻化五陰者:因緣和合,名法集;以無實體,名幻化。五陰之法,乃是如是。緣盡則滅,故無合;緣會則生,故無散。五陰之法,本同法性,即俗即真。「楞嚴經」云: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幻妄稱相,其性真為妙覺明體。又云:五陰本如來藏,妙真如性。故曰法同法性,寂然不動,離一切相,故曰寂然空故。
「法境界空,空無相。不轉,不顛倒,不順幻化。
此明境空。上已明法空,則依法所現之境界亦空。此空,非同凡夫所執之頑空,及外道所計之斷空。乃是自性真空,實相無相之理,故曰空無相。不轉者:空體不動故,轉即動也。不起顛倒分別之見,亦不隨順幻化境界,而生執著故。
「無三寶,無聖人,無六道,如虛空故。
此明凡聖情盡。佛法僧三皆貴重,故名寶也。無聖人者:凡情當斷,聖見亦亡,故無聖。無六道者:契經云: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故無凡。聖凡十界,無非假名,故如虛空。
「般若無知無見,不行不緣,不因不受,不得一切照相故。行道相,斯行道相,如虛空故。
此明智空。上明諸空,皆依能空之智故空。如果此智不空,即為智障。今般若妙智,真知無知,真見無見,併能空之智亦空。「楞嚴」云: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無漏真淨。第三句知見無見,乃是無知見,知字含在其中,與此無知無見全同。
不行不緣,不因不受者:不行,乃觀智不行;不緣,乃緣境不立,即緣觀俱寂。無因可依,故云不因。無法可受,故云不受。不得一切照相故者:釋上無知見等,並不是無心,而無知無見,以惟一實相妙理,離能所,絕對待,故能照之智相,與所照之境相,皆不可得。謂之曰不得一切照相故。
行道相者:謂十四忍修證行道之相。斯行道相,即疊上句。此行道相,乃稱性之修,修即無修;稱性之證,證亦無證。喻如虛空。
「法相如是,何可有心得,無心得
法相如是,總結上來生空乃至智空,離一切相。以離有相故,不可以有心得。以離無相故,不可以無心得。
「是以般若功德,不可眾生中行而行,不可五陰法中行而行,不可境中行而行,不可解中行而行。
是以二字,承接上文,以釋般若空行,般若真空功德。以生空故,不可依眾生中行而行。以法空故,不可依五陰法中行而行。以境空故,不可依境中行而行。以智空故,不可依解中行而行。
「是故般若不可思議。而一切諸菩薩於中行故,亦不可思議。一切諸如來,於幻化無住法中化,亦不可思議。
首句歎十四忍功德。離言絕思,是謂不可思議。而三賢十聖,不依生法境解而行,於此忍中行而行,亦不可思議。一切諸如來,依此忍中無化而化,化而無化。法中化三字,雙連幻化無住二者。無化而化,是幻化法中化。化而無化,是無住法中化。上一即無生可度,終日度生。下一即雖度眾生,不著度相。故其化,亦不可思議。
「善男子!此功德藏,假使無量恆河沙第十三灌頂開士,說是功德百千億分中,如王所說如海一滴。
此功德藏,即十四忍般若,含藏一切功德,說不能盡。故校量云:假使無量恒河沙數,第十法雲地菩薩,說此般若功德,百千億分中,如月光王現今所說,猶如大海中一滴,不及第十三灌頂開士所說,如大海。法雲地菩薩,當第十三忍,得如來智水灌頂,受大智職,故得灌頂名。
「我今略述分義功德,有大利益一切眾生。亦為過去來今,無量諸如來之所述可。三賢十聖,讚歎無量。是月光王分義功德。
此述益。我者,釋迦自稱。略述月光所說少分般若功德之義,有大利益一切眾生。不獨我釋迦如是說,亦為三世諸佛之所讚述印可。三賢十聖,亦復讚歎般若無量功德。是月光王能說少分般若功德之義,雖然如海一滴,已具百川之味。
「善男子!是十四法門,三世一切眾生、一切三乘、一切諸佛之所修習,未來諸佛亦復如是。若一切諸佛菩薩,不由此門得薩婆若者,無有是處。何以故?一切諸佛及菩薩,無異路故。
此下結勸修學,文有三段。先歎法門要勝。是十四忍法門,三世一切發心修行眾生,此眾生是指大心凡夫,一切三乘聖人,一切過現諸佛,所應共同修習之法。未來諸佛,亦不能捨此法門,故云亦復如是。
若一切諸佛菩薩,一切二字,包括十方三世。若不由此十四忍法門,而能得一切種智者,無有是處。此明賢聖同修。何以故下三句,徵釋同修之意。一切諸佛菩薩,捨此法門,更無第二路故。異即二也。如「楞嚴」所云:十方婆伽梵,一路涅槃門。
「是故,一切諸善男子!若有人聞諸忍法門:信忍、止忍、堅忍、善覺忍、離達忍、明慧忍、燄慧忍、勝慧忍、法現忍、遠達忍、等觀忍、慧光忍、灌頂忍、圓覺忍者,是人超過百劫千劫無量恆河沙生生苦難,入此法門,現身得報。」
此歎利益勸修。是故二字,承上起下,是諸聖共由之路故。我再告知諸善男子:若有人聞此十四忍法門,能超百千劫無量生苦難,此離苦益。若能修入此忍法門者,不待隔生,現身即得果報,此得樂益。
文中信忍,即習種性十住位。止忍,即性種性十行位。堅忍,即道種性十回向位。善覺忍至灌頂忍,即聖種性十地位。圓覺忍,即因圓果滿,位登大覺,佛地也。
時,諸眾生,有十億同名虛空藏海菩薩,歡喜法樂,各各散華;於虛空中變成無量華臺,上有無量大眾,說十四正行。十八梵,六欲天王,亦散寶華;各坐虛空臺上,說十四正行。受持讀誦解其義理。無量諸鬼神現身,修行般若波羅密。
此述聞法獲益。虛空藏者:以離相為虛空,空有包含之義,能包萬有,故稱曰藏。菩薩以此為名,乃所修離相,具足萬行故也。名同,行亦同。十億以標其數。聞法歡喜,心得法樂,故各各散華供養。其華於虛空中,變成無量華臺,臺上有無量大眾,信解而說十四忍正行。其行名正者,以是正修行路故。
十八梵天,解見在前。六欲天王,亦復如是。併能受持、讀誦、解悟其中義理。文之所詮曰義,義之所依曰理。
無量諸鬼神等,現身修行般若者:般若即十四忍。似其過去乘急戒緩。由戒緩故,墮在鬼趣,神即福德之鬼;由乘急故,聞法即能修行。上文答月光第一問:護十地行菩薩,何行可行?第二問:云何行化眾生?此二問已答竟。
佛告大王:「汝先言云何眾生相可化?
此答第三問。因文隔太遠,故再牒問詞而答之。
「若以幻化身,見幻化者,是菩薩真行化眾生。
此正答第三問。幻化身者:知一切身相,本自不生;無生而生,方便現身,故名幻化身。見幻化者:者字指眾生,眾生雖然隨業受身,依幻業,而感幻報,此身亦幻,故名幻化者。菩薩以幻身,而化幻眾,能化所化,皆從緣生,故名幻化。如「淨名」云:譬如幻士,為幻人說法,是真行化眾生也。此乃以幻化相眾生可化,答之。
「眾生識,初一念識異木石。生得善,生得惡,惡為無量惡識本,善為無量善識本。初一念,金剛終一念,於中生不可說不可說識,成眾生色心,眾生根本。
此約俗諦幻有,以明眾生相。眾生識者:眾生唯依幻識而有,積聚五陰為身。初一念識異木石者:即最初真如不守自性,忽動一念,生相無明;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成阿賴耶識,為初一念識。此識有覺不覺二義,故異於木石之無知。
生得善,生得惡者:第八阿賴耶識,能攝一切法,能生一切法,具有善惡染淨種子。生得善,即從真如自性正因,所生善種子。生得惡,即從無明熏習生因,所生惡種子。
惡,為無量惡識本:善,為無量善識本者:依惡種子為因,復遇惡境界為緣,能生惡識分別,故曰為本。善種子,亦復如是。
初一念,金剛終一念者:初,即最初一念無明,不覺妄動,起成業識,此一念即無明業識是也。現今要返迷還覺,返本還源,到金剛後心為終,斷生相無明,破和合識相,盡此一念,方成大覺。
於中生不可說不可說識者:即於無明業識之中,因緣和合,虛妄有生。由業識,復生七轉識,識相無量分別,故曰不可說不可說識。
成眾生色心,眾生根本者:成就眾生五陰身,五陰前一陰為色,後四陰為心,色心和合,而成幻身。心法,依第八識見分而有。色法,依第八識相分而有。故一念識,為幻化眾生之根本。
「色,名色蓋。心,名識蓋、想蓋、受蓋、行蓋。
此出五陰名,蓋即陰也。陰以蓋覆為義。真如佛性,眾生本具,被此五法覆蓋,以致不得現前。
「蓋者,陰覆為用。身名積聚。大王!此一色法,生無量色;眼所得為色,耳所得為聲,鼻所得為香,舌所得為味,身所得為觸。堅持名地,水名潤,火名熱,輕動名風。生五識處名根。如是一色一心,有不可思議色心。
此下廣解成眾生色心之義。蓋者,陰覆為用:妄用現前,真體隱覆。身名積聚,由積聚五陰,方成幻身。大王下:此一色法,指第八識相分之色。生無量色,六根所對六塵,無非色法。今不言法塵者略也。即四大所成五根,亦色法攝;唯意根屬心法。堅持者:堅住為性,能持一切,名為地大。潤濕為水大。煖熱為火大。輕動為風大。四大和合,能生五根。
生五識處名根者:五識依五根而生,根為生識之處。如是一色一心,能生不可思議色心者:一切色心皆依妄識而有,俱無實體,悉皆如幻。
「大王!凡夫六識麤,故得假名青黃方圓等,無量假色法。聖人六識淨,故得實法色香味觸,一切實色法。
此明聖凡色心差別,因六識麤淨不同,故所見假實不等。凡夫六識,遍計執著麤,故見得皆假色法。聖人六識,遠離遍計,滅無常色,獲得常色淨,故見得實色法。
「眾生者,世諦之名也,若有若無。但生眾生憶念,名為世諦。世諦假誑,幻化故有。
上明五陰是法假:計有眾生,即受假也。眾生者,乃世俗諦之假名,非真諦實有眾生,即名假也。若有若無者:約俗諦,非有似有,如夢中人,故曰若有。約真諦,雖有實無,如水中月,故曰若無。但由眾生憶想妄念分別而生,名為世諦。世諦悉皆假誑不實,如幻師所化幻人,故曰幻化故有。
「乃至六道幻化,眾生見幻化,幻化見幻化。婆羅門、剎利、毗舍、首施、神我等色心,名為幻諦,幻諦法。
從一眾生如幻,乃至推窮六道一切眾生皆幻。有眾生見是幻,進一步,而幻化見亦即是幻,故曰幻化見幻化。
梵語婆羅門,此云淨裔。剎利,此云王種。毗舍,此云商賈。首施,此云農夫。西域分貴賤智愚四大族。神我指外道,外道有二十五諦,最後一諦為神我。此舉凡外等色心,名為幻諦。眾生乃幻諦中之法,故曰幻諦法。
「無佛出世前無名字,無義名。幻法幻化,無名字,無體相。無三界名字,無善惡果報、六道名字。
此釋名假,先說無名,後說立名。佛未出世前無名字,乃無義名也。何為義名?說名是假,即是義名。除佛之外無人說過,故曰無義名。幻法幻化下三句:一切妄幻之法,猶如幻師化作之法,無實名實體故。
無三界名字下三句:佛未出世,無人能說三界是善惡果報之處,善業生三善道,惡業生三惡道。無佛說故,無三界、果報、六道名字。
「大王!是故佛佛出現於世,為眾生故,說作三界六道名字。是名無量名字,如空法、四大法、心法、色法。
是故者,是無善惡果報、六道名字故。眾生不知捨惡從善,是以我佛大悲示現,出生世間,為眾生說出三界是眾生依業受報之處。由眾生業有善惡之不同,故報有苦樂之差別。六道中,天、人、阿修羅,為三善道,是善業所感之果報。地獄、鬼、畜生為三惡道,是惡業所感之果報。六道苦樂果報,全由眾生善惡之心所造成,故曰:心造天堂,心造地獄。
佛說五戒十善,人天乘法,欲令眾生,斷惡修善,永離惡道。此即救世之法,亦即護國之法。國家果能提倡佛教因果之說,使之普及,自可範圍人心,輔助政治法律之不及,何難挽回世道,而固國基。各國都能提倡,則世界大同,即是人間淨土矣。
三界六道,是總名。每界每道之中,復有無量差別名字,故曰是名無量名字。末三句:即舉例無量名字,如空法、四大法、心法、色法等名字,其名非一,無非是假。
「相續假法,非一非異。一亦不續,異亦不續。非一非異,故名續諦。
此明相續假法。而非一非異三句:即解相續之義。非一非異者:非常見斷見也。常見外道言,人則生生世世為人,畜則生生世世為畜。此撥無因果,能壞眾生心理,故非之。斷見眾生言,死後斷滅無有後世。此亦撥無因果,不是真正知見,故亦非之。又生滅遷謝,故非一。前後相續,故非異。
一亦不續,異亦不續者:若言是一,即常見。常則不相續,何以故?無斷絕故。若言是異,即斷見。斷亦不相續,何以故?不連綴故。
末二句釋正義。我佛知前法生後法,前法為因,後法為果。後法更復次第生起,此明因緣相續正義,離常離斷,非一非異,故名相續諦。
「相待假法,一切名相待,亦名不定相待。如五色等法,有無一切等法,一切法皆緣成,假成眾生。
此明相待假;有二種:一相對待,二相形待。一切名相待者:是相對待。如眼識,對眼根色塵而定。此對待之法,暫生即滅,故曰假。亦名不定相待者:是相形待。如青對黃而顯,長對短而形。不定云者,如青對赤白,是青非赤,是青非白。又長對方圓,是長非方,是長非圓等。青黃赤白,長短方圓,相形不定,故曰不定相待。有無、斷常、增減、一切等法,例此可知。
一切法皆緣成者:一切諸法,皆由因緣和合而成。即眾生,亦由眾緣假合而成。如由四微成四大,四大成五根,五根成眾生,故曰假成眾生。
「俱時因果,異時因果,三世善惡,一切幻化,是幻諦眾生。
此釋生因假,因既不實,果亦如幻。俱時因果者:當時作善惡業,同時即得苦樂報。例如大發悲心,捨財救災,因也。眾人重視,讚揚恭敬,果也。因果同時,如谷應聲。又若忽起貪心,奪財害命,因也。官廳逮捕,加刑治罪,果也。因果報應,如影隨形。
異時因果者:此時作善作惡,他時受苦受樂。三世善惡者:即前因後果。前世作善,今生受樂。今世作惡,來生受苦。古德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後世果,今生作者是。若因若果,纖毫不昧。
一切幻化者:以善惡因果,從心建立,本無自體,亦皆幻化。由幻惑造幻業,依幻業受幻報。妄理相應,現有苦樂。如夢中境,苦現苦受,樂現樂受。不可因見幻化,而撥無因果也。是幻諦眾生,亦不離因果。由善惡之幻因,所感之幻果,故曰是幻諦眾生。
「大王!若菩薩如上所見眾生幻化皆是假誑,如空中華。十住菩薩,諸佛五眼,如幻諦而見。菩薩化眾生為若此。」
此文喻顯結歸。眾生幻化,如空中華,虛空湛寂原無華相,因病眼,妄見而有。法界清淨,本無眾生,因無明妄識而有。十住菩薩以去,以慧眼觀空,法眼觀假,諸佛五眼具足,雖見眾生,如幻諦而見。汝問菩薩云何眾生相可化?而菩薩所化眾生即若此。若者如也,如上來所說。
時,諸有、無量天子、及諸大眾,得伏忍者、得空無生忍、乃至一地、十地不可說德行。
此聞法獲益。因大眾根機不等,故得益亦有淺深。諸有,即二十五有;無量天子,舉天道六欲梵天。及諸大眾,併及餘趣。或得伏忍三賢位,或得空無生忍十地位。末句不可說德行者,以德行廣大,猶如虛空,不可思議也。
p://www.book853.com/show.aspx?id=1122&cid=89&page=13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