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時仙人指路 悟後自己啟修 苦時斷滅之智 樂中善修厥德
lichen
http://www.hwadzan.com/speech/entry.jsp?id=1593
【法華經】->【法華經】-> 08-02-61 下載本集 txt pdf
妙法蓮華經大意 (第六十一集) 1981/7 台灣圓覺寺 檔名:08-002-0061
請掀開講義,第十九頁前面下半段。昨天講到「依實相中道成就涅槃四德」,這個地方特別就是要注意到的,這個涅槃四德是屬於果地上的境界,但是要想證得一定要依實相中道。下面這是經裡面有些表法的意思,我們應當要曉得。
【由捨外道邪見之執。】
就執著。
【堪趣法空。故有寶床。】
這是有『法空』的意思,床是床座,『寶床』就是寶座,諸佛如來是以「法空」為座。要證得法空實際上就是前面講的「實相中道」,必須將外道邪見的執著要放下。
【捨婆羅門之驕慢。得忍辱衣。故有天衣。】
說到忍辱,忍辱是對『驕慢』來講的,「驕慢」特別用『婆羅門』,也就是說明佛陀住世的時候,一般「婆羅門」都是貢高我慢。我們曉得,在印度四種階級當中,婆羅門是屬於第一級,第一等的,等二等才是剎帝利。所以貢高我慢對婆羅門來講這是很普遍的現象,佛教我們要捨驕慢,成就忍辱。
【四德具。邪慢捨。則得成就報身。】
『四德』是常樂我淨,常樂我淨這個四種淨德具足,『邪慢』捨離,『報身』就證得。經裡面常講的「圓滿報身」,圓滿就是沒有欠缺這才叫做圓滿。其實四德圓滿的報身,我們從來也沒有失去,可惜的是什麼?我們現前不能證得。在諸佛菩薩是已經覺悟了的人看我們,我們三身四德實在是具備。邪慢、忍辱確實與自己不相干,凡夫之所以變成凡夫,就是對於虛妄不實在的這些法,妄起分別執著,將自己的三身四德在沒有障礙裡面,自己製造了障礙。一有障礙,三身四德好像是不現前,哪裡曉得根本就沒有離開!邪見、驕慢,三身四德裡面統統沒有,這是虛妄的;三身四德是本有的,是實在的。我們對於這些道理,要能夠體會到一些,對於自己成就圓滿報身就有了信心。因為圓滿報身本來沒有失去,只是我們現前有些虛妄的執著,這些虛妄的執著離開,三身四德就現前。所以下面說:
【洞悟自心本具佛果。容易成就。迥出有為。】
『洞悟』就是徹底的覺悟,悟個什麼?悟你『自心本具佛果』。如來的果報你自心本來具足,所以你要想成個佛不難,容易,『容易成就』。成個佛都容易,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還有什麼難處?沒有難處!往生西方比成佛,說老實話容易得太多,所以我們要是說沒有把握往生西方,這個事情冤枉。永明延壽大師所講「萬修萬人去」,這句話不是欺騙人,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問題就在我們自己,有沒有覺悟自心本來具足?問題在此地。所以你只要真正徹底覺悟,一切法都是自心本自具足,這個時候你就超出有為,超出有為證得無為。但是在此地要注意到,有為跟無為是不二的;假如你把有為跟無為看作兩樁事情,認為有為跟無為是相對的,這是你迷而不悟。諸位記住,六祖大師所說的一句話,「佛法是不二法,二就不是佛法」。所以我們在一切境緣裡面起心動念,如果這個念頭是二,是相對的,自己要起警覺我迷了。我對人可以說相對的,那是假說;自己真認為是相對的,這是迷惑顛倒。也許要問自己既然真正覺悟了萬法是一,對人為什麼要說二、說三,這算不算妄語?對人說二、說三是因為他沒悟,你給他說真實話他不懂,反而迷惑了,他不能接受。他認為是二,我也給他說二;他認為是三,我也給他說三。佛菩薩雖說二、三,必定是漸漸誘導他契入一真,這就叫佛法。絕不是叫他住在二、三裡頭,是要從二、三裡面超出;換句話說,要從相對裡面超出,這就是佛法。底下給我們說明下面一尊佛號:
【佛號娑羅樹王者。】
『娑羅樹王』是閻浮提的大樹,這個樹特別的高大,所以稱它作王,樹中之王。此地是表法:
【表妙莊嚴成佛。超出人天三乘也。】
表這個意思。這個下面說:
【輪王出家。佛法增輝。故國名大光。】
這就是大光明的意思。
【依正相等。故劫名大高王。八萬四千歲行道者。前則帶八萬四千塵勞以入正智。此則即八萬四千塵勞以為行門。】
這幾句話意思很深,你看看『八萬四千塵勞』,是不是真的離開?沒有離開。以前叫「八萬四千塵勞」是你迷的時候,迷的時候就叫做八萬四千塵勞,悟了就叫做八萬四千法門,這個地方講是八萬四千正智,六祖大師說的智慧。由此可知,這個問題實在講就是在迷悟之間,悟了我們這個生活就得大自在,就離苦得樂;迷了就處處束縛,起惑、造業、受報,迷了就是這個相。所以佛法實在講,就是講的一個迷悟。底下說:
【修行妙法華經。深悟方便為益。】
《法華經》的宗旨,就是在「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深悟』,說的不是淺悟,『方便為益』,「益」是利益,在十波羅蜜裡面講方便波羅蜜,通一切世出世間法無不是方便波羅蜜。方便從哪裡來的?方便從真實生起,方便就是後得智。對根本智來說它叫後得智,對般若波羅蜜來說它叫方便波羅蜜。換句話說,前者是體,後者為用,方便就是德用,有體有用活活潑潑,此地要緊的就是在悟。我們想到法達禪師誦經三千部,那是個專門學《法華經》的人,念了三千部,一天念一部三千部也得十年,三千部。可是沒悟的時候被《法華》轉,這死在《法華經》裡頭;被六祖點醒了之後,大徹大悟,從此之後轉《法華》。你看不悟的時候被境界所轉,悟了就轉境界,在境界裡面得大自在,佛法裡面所說的「離苦得樂」,你能轉境界就離苦得樂。若不能轉境界,本來沒苦、沒有難,自己找來的苦、找來的難。像《太上感應篇》所說的,「禍福無門,惟人自召」,自己找得來的,這個東西有沒有?實在說根本就沒有。所以悟了的時候,你得的樂是真樂。底下有一句給我們說明,文我念一念好了:
【故曰。此二子者是我善知識。饒益我故來生我家。佛印許者。證其供養持經功德不虛也。】
這句話很重要,有些人不曉得『供養持經功德』,不知道,所以他就不肯修。世間人有個習氣,所謂是錦上添花這種人多得很,真正持經修行的人沒有人理會他。哪裡曉得供養這種人是真正功德,「功德不虛」,這是供養一個真正修行人。像妙莊嚴菩薩在前一世供養他這三個同修,犧牲自己,成就他們三個人。到此地我們來看到這個「功德不虛」,供養的果報現前。在倒數第三行有幾句話:
【以萬行因華。莊嚴涅槃四德。】
這個『萬行』是什麼?就是我們自己從早到晚起心動念、一切作為,悟了就是菩薩「萬行」,迷了是塵勞煩惱。迷的時候你是隨境界所轉,所以這是塵勞煩惱;悟了你能轉境界,就變成菩薩萬行。老實說我們讀《四十華嚴》五十三參,不容易看出它的妙處,五十三參就好像善財童子的遊記一樣,今天到這裡,明天到那裡,見不到什麼特別。這是什麼原因?是我們自己境界沒有轉得過來,所以看佛菩薩也是凡夫。我們眼睛當中看善財是凡夫,看五十三位善知識也是凡夫,這就是凡夫眼睛裡面看諸佛菩薩都是凡夫。如果你一旦是開悟,這個境界轉過來,情況就不相同,再看一切境界都是佛菩薩,這個時候你才能看出妙處,法法皆妙,無有一法不妙。這個兩句話,諸位要能夠體會到,你也就會修行了。「萬行」,剛才講就是一天到晚起心動念、一切造作,我們凡夫在那生煩惱、起惑造業幹這個事情,招來的生死輪迴不如意。菩薩修行怎麼個修法?就是在日用平常起心動念、一切作為裡頭,修什麼?修常樂我淨修這個,『涅槃四德』修這個。同樣一個境界,你看看是兩種用心,一個是用的真心,真心與「涅槃四德」就相應。一個是用的妄心,妄心與無明煩惱相應,境界沒有兩樣,境緣是依他起。
所以十法界依正莊嚴是一個相,一個平等清淨相,為什麼?譬如說我們講到西方極樂世界,那裡面一切建築是七寶,地面上所鋪的是黃金,黃金為地。雖然這麼殊勝、這麼莊嚴,你要記住,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依他起的,既然是依他起就沒有自性,當體即空。我們看看地獄,刀山油鼎污穢不堪,那個境界相也是依他起的,同樣是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天堂跟地獄是一不是二!所以在佛菩薩眼睛裡面是一個相,清淨寂滅相。現在科學家講的,我們更容易體會了,所謂是方程式組合不一樣,物質的元素是相同,組合不相同。除了這個方程式組合不一樣之外,其他的沒有什麼不一樣。我們把黃金、把寶石看得那麼貴重,怎麼這一把扇子跟黃金、寶石,你說它的質料是相同的,沒有不一樣,只是方程式組合不相同,如此而已。所以你看開了它的價值是相等的,沒有高下;佛說一切法平等,生佛平等,眾生與佛平等,沒有一法不平等。我們在一切境緣上能夠見到這個事理,心就平淨,就平等、就清淨,成就涅槃四德,涅槃四德現前了。下面說:
【一切眾生具有八萬四千塵勞之病。】
這是迷,迷了就叫病。
【非方便慈。莫能救濟。】
所以佛菩薩種種的言說設施,無一不是『方便慈』,正因為它是「方便慈」,我們不能夠染著,這個道理就在此地。《起信論》裡面給我們提了個總綱領,教我們受持佛法「離言說相,離文字相,離心緣相」。為什麼教你離這三相?因為一切法是方便慈,你要不離,你就把方便當作真實,那就錯了。佛為什麼不說真實而說方便?真實是一般人無法接受的,真實法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這是一切眾生沒有辦法接受的。所以必須用方便慈,以方便慈誘導你趣入真實。所以底下說:
【方便為藥。則知真實之慈。本覺智光圓照法界。】
這是真實,真實法裡面沒有言說,也沒有思慮,像六祖大師所說的,「本來無一物」,那是真實的,這就是講的真如本性。我們學佛要曉得佛教學的意趣,他教學的意思,他教學的宗旨、趣向,我們才有個入門之處。末後兩行說,這品的末後兩行:
【當知聖人設教。事理兼備。非事不表其理。非理不成其事。理事相扶。自他兼悟。方稱法華之旨。】
這是應當要明瞭的,佛所說的一切經,無有一句、無有一字不是『事理兼備』。所以,經上往往說起事的地方,我們要能體會它的理;說理的地方,我們要能夠融會在生活日常事相當中。所以大乘佛法就是我們實際的生活,與我們的生活決定不脫節;小乘佛法與我們生活,有的時候還真的脫節。大乘佛法決定不脫節,生活就是佛法,佛法就是生活,如如事一定稱如如理,如如理一定顯如如事。所以《法華經》裡面講的十如是,天台大師把它展開為「百界千如」,那就是說明理事兼備,唯有理事兼備,我們才得到真實的受用。凡事都有理,凡是理都有事,所以說『非事不表其理』,理要靠事來顯,可是事一定是依理而成,這是互為表裡的。『理事相扶,自他兼悟』,假如我們說理悟,事沒有悟,你在事上就有障礙,事上就有不通的地方,就有障礙;說事要悟,理沒有悟,你在事上必定有疑惑,這是一定的道理。以我們念佛來說,我們舉這個例子來說,念佛的事不難,二六時中這一句名號念念相繼。如果理要不明就有疑惑,我這個念行嗎?臨命終時真的能往生嗎?真有個極樂世界嗎?釋迦牟尼佛有沒有騙我?就懷疑。諸如此類的那真是不勝枚舉,這就是你曉得事不曉得理,你有疑,你的信心不能夠建立。
你看《要解》裡面跟我們說的,能不能往生,就在你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決定在念佛功夫的淺深。所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基本的條件就是真信切願。如果我們的信願要是動搖,裡面產生了疑惑這就障礙,雖然念了一輩子佛,也不容易往生,這就是事上雖然是沒有間斷,理不明他有障礙。又說理上明,這個念佛的道理都通達,事不明,所謂是執理昧事,事上怎麼樣?事上不修,佛也不念,所謂是「自性彌陀,唯心淨土」,佛號他不念。這樣能不能往生?不能往生。所以給諸位說,事理兩頭你說是悟了一頭,那頭沒悟,跟諸位說這不叫真悟,真正悟了二是一;一變成二,這二是理與事是相對的,這沒有悟。所以悟了的人理與事一定是一,理如其事,事如其理,是一不是二,這叫真正開悟。《法華》是以悟事理為宗旨,所謂「開示悟入」,開示,這是佛給我們的增上緣,開好比是開啟,原來這個門是關的,把門打開;示是什麼?是指示,告訴我們。
老師給我們的增上緣,只能夠到此地,做學生的態度就要有悟的能力,有入的能力。老師一開示你自己就悟,這在佛法裡面講,根機成熟。如果老師開示你在那聽,聽了不悟,不悟就不是當機者,這個經、這個法會的當機,你就不是當機,為什麼?因為你的根沒熟。沒熟有好處,所謂是薰習,根性之成熟是不斷的薰習。所以根熟的眾生言下大悟,那是根熟的;聽了不悟那就得多聽,一遍一遍的聽。沒有機會聽怎麼辦?讀,讀誦大乘,一遍一遍的去讀。所以假如我們要是能抱住一部經典去苦讀,讀它個十年、二十年,這就是以這麼長的時間來薰習,必定有開悟的一天。這種例子,在我們中國古德可以說太多了,我們不肯去發憤,不肯去用功、去苦讀,那就沒有法子,你這個根性永遠是生疏的;換句話說,你沒法子開悟。悟是解悟,入是證入,入就是證果,我們世間所謂是得道,證了果入了境界。像《八十華嚴》的末後「入法界品」,入就是證入,整個法界與自己是一體,不是二體。我們到這個地方,是將「妙莊嚴品」給諸位介紹完了。後面還剩下一品,這一品文比較上長一點,這裡頭有很多重要的意思,我們下一點鐘再講。
FROM:【法華經】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