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mahabodhi.org/files/yinshun/06/yinshun06-00.html『勝鬘經講記』
壬二 攝受正法即波羅蜜
癸一 總說 『世尊!無異波羅蜜,無異攝受正法,攝受正法即是波羅蜜。』
攝受正法的廣大義(大乘),即無量。上明得一切──五乘佛法;此說攝 八萬四千法門。八萬四千法門,要在六波羅蜜,所以再為論說。大乘即六度, 六度即般若,般若即實相,這是大乘經的共義。如般若經中,佛命須菩提說般 若波羅蜜,而須菩提廣說大乘。佛印成說,大乘即波羅蜜。今勝鬘也對「世尊 」說:攝受正法的廣大義(大乘),是「無異波羅蜜,無異攝受正法」的。這 二者不是隔別,「攝受正法即是波羅蜜」。波羅蜜能到彼岸義,為修行成佛的 法門,菩薩攝受正法──發心修學大乘法門,不出六波羅蜜,六波羅蜜即大乘 的異名。
癸二 別說
子一 施波羅蜜 [P100] 『何以故?攝受正法善男子善女人,應以施成熟者,以施成熟,乃至捨身支節,將 護彼意而成熟之。彼所成熟眾生建立正法,是名檀波羅蜜。』
菩薩攝受正法,怎麼即是波羅蜜呢?此下即約六度別說。先說施:因為「 攝受正法善男子善女人」──菩薩,他的一切修行,都是以利他為先,一切為 了成熟眾生,為了建立正法。眾生的根性不同,菩薩去成熟他的法門也就有別 。如「應以」布「施」而「成熟」的眾生,菩薩就「以」布「施」去「成熟」 他。如從礦中採出來的生鐵,不能用作工具;必須鍛鍊成熟鐵,方可作用具。 眾生修學佛法,也如此:第一步是種善根;進而使他成熟;最後才能得度脫。 慳貪心重的眾生,菩薩用種種東西去施給他,使他歡喜,修學正法而成熟善根 。還有喜歡布施的眾生,見人布施即歡喜,菩薩即以施成熟他。施有種種,此 中且說財施。以種種身外的財物布施,名外財施;「乃至捨身支節」,如施頭 、目、髓、腦、手、足等,名內財施。這樣的去「將護彼意」,將就他、順從 他的心意,使他內心歡喜,不生煩惱,善根得以漸漸「成熟」。對「彼」布施 [P101] 所「成熟」的「眾生」,即使他「建立」──安住於「正法」中。如人天善根 成熟了的,即使他住於人天正法中。聲聞緣覺善根成熟了的,即使他住於二乘 正法中。大乘善根成熟了的,即使他住於大乘正法中。護持正法,建立正法, 是要學者從修學正法中去安住的。度生與護法,即是同一內容的二項意義。像 這樣以布施成熟眾生,建立正法,「是名檀波羅蜜」。檀那是梵語,中國譯為 布施。經論中說,波羅蜜要具備幾個條件:一菩提心相應,二住大悲心,三以 般若無所得智慧為攝導,四要迴向法界眾生。這樣而能修布施,才名布施波羅 密。本經且約度生住法說。利他即是自利,離了為法為人,那裡有菩薩行?
子二 戒波羅蜜 『應以戒成熟者!以守護六根。淨身口意業,乃至正四威儀,將護彼意而成熟之。 彼所成熟眾生建立正法,是名尸波羅蜜。』
此下文句相同的,准上可知。「應以戒」而「成熟」的眾生,菩薩即以戒 去成熟他。菩薩有三聚淨戒,此中且說攝律儀戒。不作惡而修清淨行,就是戒 [P102] 。一切煩惱、惡業,從六根門頭來,如眼見色的好壞而起貪瞋。如賊從門入, 諸煩惱賊從根門入,所以要「守護六根」。這不是閉眼不見,塞耳不聞,而要 在正念正知。正知,是對境界有正確的認識,不為境界所轉。如見金銀珠寶, 而正知為五家共有,也就不會起貪心了。正念,是對於佛法的正知正見,要時 刻憶念不忘。有正念正知,就能守護根門。持戒,不但不作惡,而且要行善, 所以要修集清「淨」的「身口意」三「業」。嚴持戒律,三業清淨,「乃至正 四威儀」──行住坐臥等小事,也能威儀庠序,不落於疏散放逸。以此而成熟 眾生,建立正法,「名尸波羅蜜」。尸羅,是梵語,意云清涼,義譯為戒。
子三 忍波羅蜜 『應以忍成熟者,若彼眾生,罵詈毀辱,誹謗恐怖,以無恚心,饒益心,第一忍力 ,乃至顏色無變,將護彼意而成熟之。彼所成熟眾生建立正法,是名羼提波羅蜜 。』
「應以忍」而「成熟」的眾生,菩薩即以忍辱去成熟他。忍有種種,現約 [P103] 眾生忍說。「若」「眾生」來欺害,能忍受而不起煩惱。「罵詈」,是粗暴而 不堪入耳的惡言。「毀辱」,是當面予以侮辱。「誹謗」,是背後說人壞話。 「恐怖」,是以迫害的手段恫嚇。菩薩遇到這樣的眾生,應「以無」瞋「恚心 」對待他。不但不起恚心,而且要以「饒益心」去可憐他。覺得眾生不知是非 善惡,是很可憐的,應當設法使他得到利益。「第一忍力」,是最堅強的忍辱 力,在任何情形下,都能忍受眾生所加於自己的一切。不但內心不生煩惱,「 顏色」也「無」有「變」異。一般人,遇到人的罵詈毀辱,即而色變了,筋也 浮起來,這是不能忍的相貌。攝受正法的菩薩,就是割截身體,也顏色不變, 這就證知他能忍。如佛在往昔生中,為忍辱仙人時,為歌利王節節支解身體, 而顏色毫無變異。這樣的為法為人,「是名羼提波羅蜜」,羼提是梵語,中國 譯為忍。忍在大乘法中,是極重要的。能忍就不起瞋心;如不能忍而瞋心一起 ,即失慈悲心,即失大乘,而不成菩薩了。
子四 精進波羅蜜 [P104] 『應以精進成熟者,於彼眾生,不起懈怠,生大欲心,第一精進,乃至若四威儀, 將護彼意而成熟之。彼所成熟眾生建立正法,是名毘梨耶波羅蜜。』
「應以精進」而成熟的眾生,菩薩就以精進去成熟他。佛法所說的精進, 是向上、向善的努力。菩薩「不起懈怠」心。懈怠心與精進心相反:止惡行善 的努力是精進;懶惰而不能勇於修善止惡,是懈怠。不但不起懈心,而且要「 生大欲心」。欲是正法欲;大欲,是普度眾生欲,普修善法欲,究竟菩提的證 得欲。經論說:『欲為勤依』,有為正法的大欲,才能起「第一精進」的心行 。「乃至若四威儀」──行住坐臥時,也能精進不懈。這樣的為法為人,「是 名毘梨耶波羅蜜」,毘梨耶即精進的梵語。
子五 禪波羅蜜 『應以禪成熟者,於彼眾生,以不亂心。不外向心,第一正念,乃至久時所作,久 時所說,終不忘失,將護彼意而成熟之。彼所成熟眾生建立正法,是名禪波羅蜜 。』 [P105]
「應以禪」定而成熟的眾生,菩薩即以禪定去成熟他。禪梵語禪那,譯為 靜慮。雖通於定慧,而重於定。「不亂心」是心不散亂。亂與定反,內心動亂 ,就不得定,所以應起不亂心。「不外向心」:外向心即向外馳求,有了此心 ,定就不成。智論說:修禪定要先呵五欲,如以外境的五欲為微妙,心眼向外 ,決難得定。常人以為外境是樂,不知從內心所發的定樂──現法樂住,超過 一切外向的快樂。「第一正念」,即堅固的正念。正念如繩,使行者繫念一事 ,心於一處轉,不向外馳求散亂,即能得定。得了定,那就對「乃至」過去「 久」遠或前些「時所作」、「所說」的,「終」能「不忘」不「失」。心亂即 易於忘失,禪心明淨,即記憶力強,能得不忘失。學佛者每以為念佛念經,可 以開智慧。其實,這是由於一心專念的因緣,心意集中,得定力或近似的定力 ,增長記憶而己。經中說得定即陀羅尼,就是此意。
子六 般若波羅蜜 『應以智慧成熟者,彼諸眾生問一切義,以無畏心而為演說一切論,一切工巧究竟 [P106] 明處,乃至種種工巧諸事,將護彼意而成熟之。彼所成熟眾生建立正法,是名般 若波羅蜜。』
「應以智慧」而成熟的眾生,菩薩就以智慧去成熟他。般若波羅蜜,是廣 大的,如理如量的諸法性相,菩薩都由般若而得通達。菩薩智慧,不限於勝義 慧,如瑜伽論說:『菩薩求法,當於何求?當於五明處求』。即應於世出世間 一切學問中求;菩薩遍學一切法門即如此。要這樣,「彼諸眾生」,向菩薩「 問一切義」的時候,菩薩才能「以無畏心而為演說一切論」。一切論,或總稱 五明,或十八大論,六十四論等;總之即世出世間的一切學問。一切學問,佛 教總歸納為五明,明即智慧,即學術的通名。五明是:一、內明,是不共的佛 法。二、聲明,是文字學,音韻學,文法學等。三、因明,是論理學。四、醫 方明,是醫學與藥物學。五、工巧明,如本經所說的「一切工巧究竟明處」, 是理論科學,應用科學。不但專在學理上說,「乃至種種工巧諸事」,也是從 傳習、經驗而得的寶貴知識。明即智慧,處為所依,如研究醫藥,醫藥即為智 [P107] 慧所依處。菩薩是要通達一切事理的,如善財童子參訪的善知識,有聚沙成塔 的建築師,有航海家,有政治家,有法官,有醫生,有語言學者等。如眾生是 泥水木工,即為說建築泥木的智慧。如(佛)為牧牛人,說十一種養牛法等; 即能攝受眾生,成熟他,使住於正法中。「是名般若波羅蜜」,般若譯為智慧 。
癸三 結說 『是故,世尊!無異波羅蜜,無異攝受正法,攝受正法即是波羅蜜。』
如所說,「是故」知道菩薩攝受正法的廣大義,實「無異」於「波羅蜜」 ;波羅蜜也「無異」於「攝受正法」,因為「攝受正法即是波羅蜜」多。此上 ,即解說攝受正法──大乘與波羅蜜多不二,即明廣大義中的攝八萬四千法門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