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lama.com.tw/content/blog/data.aspx?id=124 鶴林部落格
引用自http://www.lama.com.tw/content/edu/data.aspx?id=5745
「瑜伽」是梵文的音釋,相應的意思。有三種相應:境相應(所觀境)、行相應(所修行)、果相應(所證果)。
「師」教授師、阿闍梨,「瑜伽師」就是瑜伽行者,自己能與境、行、果相應,而且也能教導他人「境、行、果」相應的事情。這通常是指三乘的修行者,就是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三乘的修行者,他達到所觀「境」、所修「行」、所證「果」三種的善巧相應,自己能成就佛道,並以成就的佛道,來調化眾生也能成就佛道,這稱為瑜伽師。
「地」有依止的意思,就是瑜伽師所依止的境界、所行的境界。
「論」經律論三藏、戒定慧三學,「經」是屬於定,「律」是屬於戒,「論」是屬於慧。「經」是佛所說,「律」是佛所制,「論」是佛的聖弟子及諸菩薩,對佛所說的道理加以解釋,稱為論。
「瑜伽師地論」就是說明三乘行人修習「境、行、果」相應的境界。本論有次第的說明十七種境界,所以「瑜伽師地論」又簡稱為「十七地論」。
在佛陀入滅後一千年,「無著菩薩」不滿足自己所學的小乘佛教,以神通力,從阿踰陀國講堂,升登夜摩天的兜率天宮,聽受「彌勒菩薩」講大乘教義,之後又請「彌勒菩薩」下生人間說法。
「無著菩薩」後來日夜陳述師說,便傳下了「彌勒菩薩」的著述,其中最重要的著作便是「瑜伽師地論」。其他的還有「大乘莊嚴經論」、「辯中邊論」、「現觀莊嚴論頌」、「究竟一乘寶性論」等。
最完全、最接近原本、最精妙、影響最大的譯本,就是唐代的「玄奘大師」所譯的「瑜伽師地論」。
「玄奘大師」是中國河南省人,十三歲出家,各地參學,邊講學弘法,邊拜訪善知識請問、受教,年僅二十餘,已精通南北各家學說。唐初雖然佛教非常興盛,但教界的論爭很多,「玄奘大師」深感當時國內教界之問題,渴望研讀佛學原典來解決一切疑難。適逢天竺(印度)三藏法師「波蜜多羅」來中國,告訴他天竺最大的佛教學府「那爛陀寺」的大師,「戒賢論師」正在講解「瑜伽師地論」,此論詳細闡述三乘學說,可以會通各家歧見,於是「玄奘大師」決心西行到天竺求取「瑜伽師地論」。
「玄奘大師」第一次隨「戒賢論師」學習「瑜伽師地論」歷時一年又五個月。之後又聽了兩遍。此外還聽講了「顯揚聖教論、順正理論、集量論、中論、百論」等,在那爛陀寺學習五年之久。
「玄奘大師」回國時,受到朝廷的歡迎,由國司供給所需,且允許增加各地大德二十餘人幫助翻譯,組織專門譯場。「瑜伽師地論」他用了三年時間,譯完一百卷。
「妙境長老」於85年3月間,成立「美國法雲寺佛學院」,先宣講「攝大乘論」,後宣講「瑜伽師地論」,至91年講完50卷。長老於92年四月正念往生。
將聽聞「瑜伽師地論」之筆記發表在「 鶴林部落格 」,期盼有緣的朋友們,能發長遠心,將「瑜伽師地論」從第一卷學習至五十卷。
南無阿彌陀佛!
更新日期:2012/04/28 22:58:06
http://www.lama.com.tw/content/edu/data.aspx?id=5746下一篇(瑜伽師地論 第1講 五識)
http://www.lama.com.tw/content/edu/data.aspx?id=5747下一篇(瑜伽師地論 第2講 意地)
相關文章:
略顯瑜伽師修習義 友作頌 智月釋義 印堪布智鎧譯師智軍譯梵為藏 韓鏡清譯藏為漢 緣氣:(745) 瑜伽師地論本地分菩薩地真實義品釋 海雲論師造 韓鏡清譯藏為漢 緣氣:(647) 瑜伽師地論攝決擇分所引解深密經慈氏品略解 智藏論師造韓鏡清譯藏為漢 緣氣:(607) 瑜伽師地論 第1講 五識身相應地第一(卷1-1) 緣氣:(1197) 瑜伽師地論 第2講 意地第二之一(卷1-2) 緣氣:(582) 瑜伽師地論 第3講 意地第二之一(卷1-3) 緣氣:(597) |
下一篇(瑜伽師地論 第1講 五識) 延伸閱讀: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