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司馬遷《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典故
孔子有許許多多弟子,其中有一個名叫宰予的,能說會道, 利口善辯。他開始給孔子的印象不錯,但後來漸漸地露出了真相:既無仁德又十分懶惰;大白天不讀書聽講,躺在床上睡大覺。為此,孔子罵他是“朽木不可雕”。 孔子的另一個弟子,叫澹台滅明,字子羽,是魯國人,比孔子小 三十九歲.子羽的體態和相貌很醜陋,想要事奉孔子。孔子開始認為 他資質低下,不會成才。但他從師學習後,回去就致力於修身實踐, 處事光明正大,不走邪路;不是為了公事,從不去會見公卿大夫。後來,子羽遊歷到長江,跟隨他的弟子有三百人,聲譽很高,各諸侯國都傳誦他的名字。 孔子聽說了這件事,感慨他說:“我只憑言辭判斷 人品質能力的好壞,結果對宰予的判斷就錯了;我只憑相貌判斷人 品質能力的好壞,結果對子羽的判斷又錯了。”
歷史
今人言,心重於貌。實古人早有此意。荀子《非相》雲,禹乃跛腳,湯為拐子,周公身材如枯樹樁,然皆因功名仁義為後世稱頌。夏桀、殷紂雖身貌魁偉,卻是無恥之人,天下唾棄。今人謂矮矬者為“二等殘廢”,古人對之嘲諷尤烈,如武大郎被譏為“三寸丁,谷樹皮”。清代文人梁紹壬在《兩般秋雨庵隨筆》卷八中批駁了嘲諷矮矬者的現象,雲:“人之形貌,由於天賦。晏子不滿七尺,而為齊相。裴公不滿七尺,而為唐相。夫何害焉?”古代七尺之軀,約合今1.6米,矮人也。然晏嬰、裴度二公,卻為流芳千古之名相。
清朝有兩位不懼貌醜而自認心美者,頗值得今人記之。清人龔煒《巢林筆談》記雲,施公貌極醜,人稱“施不全”,施公見上司時,上司掩口而笑,施公正色道:“公以某(我)貌醜耶?人面獸心,可惡耳。若某,則獸面人心,何害焉?”這個施公施不全,即清朝有名的清官施世綸,著名公案小說《施公案》的主角。面對上司嘲笑,施公義正詞嚴。料想“獸面人心”這四字,會使那位上司斂住笑容,肅然起敬。《巢林筆談》又記,明代貢生張和本已考上狀元,卻因眼醜被刷了下來,但他卻自信而幽默地說:“(我)所美而無醜者,惟此心耳。”施公和張和真可算是古人中的心靈美之倡言者了。
解釋
根據外貌來判別人的品質才能。
詞意
相似:表裡如一 相反:量才錄用
例句
那家公司的老闆以貌取人,因此所雇用的人雖然相貌堂堂,卻沒什麼才能。
資料來源
北京日報,2006年03月27日。
http://content.edu.tw/wiki/index.php/%E4%BB%A5%E8%B2%8C%E5%8F%96%E4%BA%BA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