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震陽殿」,屬「九陽關」之第一口,專司原靈「功果交論」,設有「順心室」、「透明碑」、「白陽塔」等以考證修子。外功內果之實在也。

 

      功果交論,旨在讓修靈澈悟「率性之謂道」之理,蓋外功、內果本屬一體兩面不可離分。凡練心、守戒、明心、守心,保持良知本覺理智清明之修,皆屬內果。而三施、三綱、四維八德、眾善奉行等,即是外功也。儒家之「獨善其身,兼善天下」,可謂功果交論最貼切之表明。而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可屬內果之範圍;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外功之指標也。

師尊:感謝  祖師將  貴殿之專司作扼要之指示。思今末法人根,慧被業覆,不是執著外功,貪名計利,即為痴著內果,死靜打坐,還請  祖師應此奇緣,將通過  貴殿之條件,詳細開示,以為修子遵循鑑鏡也。

祖師:  古佛既有此意,  吾就不揣淺陋,略述幾言,以資遊書內容,並作修子之燈也。

 

      所謂內果圓外功滿,聖凡如心,覺行圓滿,可證大羅金仙,當然可通過本關。但今末法之秋,能如此自在無礙之人鮮矣!故而本關乃以人道之「外功內果」修練做為審核重點,修子在世若能遵守其所入教門之教規,並且人道無虧,慈善多行,皆可通過本關,而前往各洞天淨土,再接受教育,以證原來佛性之萬德莊嚴也。

 

      至於如何修內修外,各教皆有明訓,儒之「明明德」,「格物致知」;道之「清靜常應」,耶、回之「博愛」、「清真」,皆是修練明燈也。

      所以修道有幾層功夫,一克己、二改過、三省察、四佈慈。克己必須有一定之戒律,但其體甚為寬泛,若不深明格物致知(格去心中之妄物,顯出天真良知),並在無目欺,無自恕上切實用功夫,則往往會以已意來解釋「道」之定義與範圍,如此非道亦以合道視之,則不能修內果矣!

 

      子云:「克己復禮,天下歸仁」,乃知克己為修內果(仁)之所必需也,其要一「誠」字,故曰:「誠則明」,「自誠明」,「天命之謂性」也。

 

      當然佛之戒律,根本戒除殺,盜、淫、妄、酒,亦是克己工夫之表現,修子若能以此時常觀照自心之種種念頭,澈底格去障蔽「良知」之物,則所謂照見五蘊皆空,良知昭然而顯,而達修內之工夫也。

 

      修子因累世習氣所薰,染著已深,故雖能明白克己去妄之規矩,但仍難免舊病復發,克制不住妄念,惡習之暴露,故修道仍要改過懺悔之工夫也,改過懺悔乃斷除舊有習氣之利刃,故孔門有「省身自訟」之言,而佛家之「常覺」,道之「常照」,皆是修子斷除舊習妄念之明訓。舊習不除,新污不去,則光明心地便如雲霧之騰蔽,故凡修內果結仁者,必需借改過來斷除一切煩惱習氣,不為一事一物所牽引障蔽。事物本不能蔽我之心,皆因此心失之省察觀照而自蔽。故凡起心動念,省察功夫不可少也。自高自大之心理,本乃世人之通病,修子於修道過程,心中常生「似是而非之念」:我雖比不上古聖先賢之典範,但德行較之俗子高超,庶可無愧。比上不足比下有餘,以此自滿而不深求精奧。

 

      此輩中人,聞人之志省克,潛心修道,皈依佛戒、持齋茹素......等等功程。輒生念謂此為食古不化,雖有好處,未免拘束自苦,處於今日之社會,徒增不便與困難,不若其行活潑方便,明白大道體用,諸惡不做,乃為善人即可,又何必一定要如老子、孔子、釋迦?

 

      似這種不肯真實面對自己,嚴以律己之人,若見不如自己之人,則又得意自喜,以為世上謬妄昏迷之人如此之多,自己可稱超群出眾矣。故而不知不覺放眼別人時,皆在找尋缺點;著眼自己時,則又隱惡揚善,若此輩一知半解,淺嗜輒止之人,世上比比皆是。

 

      孔子曰:「似是而非者」,道曰:「自明而實暗」,佛說:「不究竟」。聖人諄諄誨人,如來苦口說法,正是為此等人而說。故孔子云:「止於至善」,佛說:「究竟義」,均在糾正此種謬誤觀念,為人不可輕忽自己,更不可患了未證言證之毛病。

 

      子又曰:「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孟子曰:「五穀不熟,不如荑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又曰:「有心不用,引為嘆息。」此乃修道必需時時躬親反省之理,因能察知是理背理之刻,即為反覺之時,故省察之功亦為內果之重要課題也。修子可參悟之!

 

      外功之修,乃在獨善之外,兼善之行為也。而此功更需有以天下為己任,後天下而樂之大志。諸佛菩薩之大願力,即是外功修持之明例。故行慈與樂,拔苦濟厄,皆是外功之表現。若以現今社會結構來講,則公益慈善,社會福利事業,維護大眾正義,發揚真理,傳佈道義等皆是。

 

      但儒有「願無伐善無施勞」之言:佛有「同體大悲、無緣大慈、無相布施」之語:道有「為善不彰,常積陰德」之訓。故修子於三施外功之修持,切記「勿意、勿固、勿必、勿我」,當隨順天良本性之應緣流露,自然可以達至萬善莊嚴,俱足一切功德之境,否則若還計功著德,或圖報享福等有條件之外功,則最後亦淪為「輪迴種子」而已矣!

師尊:感謝  祖師大發慈悲,詳舉各教心法精華,並以明確實在之功程,指出修子內果外功合一之道。

 

      現時刻已不早,懇請  祖師允准實地參訪  貴殿之實景,以便實錄醒世也。祖師:既然時辰有限,  吾就派導引仙吏,隨同訪遊各室吧......。

    言畢,  祖師命導引仙吏前引。  師尊與悟緣告別祖師,三人步出內殿向各小關室而行。不久來至一大圍牆,牆內隱約傳出喧嘩嘈雜之聲。

 

悟緣:敢問仙吏,此為何處?何以會有如此吵雜之聲?

仙吏:此圍牆內設有「順心室」十幾處,嘈雜之聲是來至此地之原靈,吃、喝、玩、樂享受之聲也。

悟緣:能來到本關之原靈,俱是在世功果極高之士,難道說世上各教門之戒律,對於他們目前已不需再遵守,而可以肆無忌憚,任意尋歡作樂?

仙吏:非也!此「順心室」專以測試原人心志,蓋因人心變化無常,易反易覆,既已淨身更衣來至本關「順心室」,眼見種種酒、色、財、氣之誘惑,若非真心達到「思之自然無邪,誘之自然無妄」之境,則不能明覺去迷,克己持正而墮入迷圈,本關「透明碑」一一錄其心念行為,令其認過懺悔,若是尚不悔悟,即押入「白陽塔」接受懲罰矣!

 

      我等不妨一同進入實地採訪,以便記載遊記之中。

    仙吏言罷,三人進入牆內......。

 

悟緣:前面有許多紅樓,外觀美麗悅目,各樓皆懸旗幟、上書玩樂名目,彷彿人間之娛樂場所一般,不時有歡笑之聲,狂歌之聲,從樓上傳出。

仙吏:悟緣!你可隨意逐室觀覽。

悟緣:是!第一室頗為寬闊,設有許多賭台,各種賭具皆備,有許多原靈流連在內,推牌九、玩唆哈、打麻將、擲骰子......。種種賭法不一而足,甚至有者見所未見。空氣中煙味彌漫,眾多賭者各投所好聚精會神而賭,各各表情不同,觀其情景,似乎要比人間賭場熱鬧。

      散在室內亦有不少冷眼旁觀,搖頭嘆息之人,亦有者似在對賭者頻頻規勸。      忽見一原靈,面有得色,手捧大把鈔票,從室內走向門口而來。

悟緣:請問這位道長,觀你喜上眉稍,腰纏萬貫,想必大有斬獲,不知你來到此地有何感想?

道長:哈哈哈!真不枉吾在世遵規守戒修行一番,方能通過各關考證,淨身更衣來到此間,這裡聲色犬馬一應俱全,都是供玩樂之用,也算是對吾在世為了修道所「放棄」享受之一種「報償」吧!剛才手氣不錯,贏了不少,吾還要換個地方找樂子,沒時間和您磨牙了,再見!

 

悟緣:唉!可惜,數十年之修持,毀於一旦,真是令人扼腕。

      念載修道守成規    臨淵履薄辨是非

      未識本心行克己    一朝考驗分真偽

仙吏:逆考易過,順考難。人性在得意之時,乃是最易忘形墜落之時,彼輩好不容易通過前面幾關之考證,如今禁不住「順心室」之軟計引誘,想必「透明碑」已盡攝其形,難以通過此關矣!

      是以修子克己之功夫實乃最為重要,因靈性尚未達至完美,恢復原來之前,一切惡習妄念,皆潛伏於心中,等待機會而爆發。修子若是不能處處「知其所止」,難免一不小心又掉進囚圈。

      俗謂:「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頭已百年身。」佛曰:「不患念起,唯患覺遲。」道云:「常應常靜」,實乃修子最應警惕之言也。

師尊: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一念之間,清濁昇降。故修子遇事若不能省心格物,致知轉識,化識成智,則往往隨波逐流。現觀「順心室」之一隅,感觸良多,彼輩潛修有年之子,尚猶如此,況乎一般俗子,能不更加警惕?

 

悟緣:再觀其他各室,亦復類似此處。例如:

      「美色樓中,美女如雲,鶯聲燕語,令人目不暇給,美女各對進入此室之原靈殷勤招待,甚至有投懷送抱者。有些原靈禁不住美色當前,做出種種非禮行為。其間亦有正襟危坐不為所動者;有極力克制而汗流夾背者。

 

      「酒香樓」中酒香四溢,天上佳釀羅列,美酒佳肴引入垂涎欲滴,無數修子據案暢飲,猜拳行令之聲此起彼落,更有甚者,美女在側左擁右抱,酒不醉人人自醉,色不迷人人自迷,已忘修道戒律矣!

仙吏:末法人根,塵障較深,「順心室」之設置,乃在測驗修子正真火候是否純青,故隨人心所好,設備各種軟計,聲色俱全,應有盡有,來到本關之靈,皆是內外有修之士,但若禁不住此種「順考」者,亦會功虧一簣。

 

      世上亦有一種人,立志修道,歷經苦辛,突然飛黃騰達,若是定力不足,慧智不深,往往改變初衷。沉緬於順境之中,終被名、利、酒、色所害。

悟緣:如此說來,「逆考」反而比較容易為人心所查覺。雖然在感受上是一種折磨,但修子往往曾因此增益智慧與定力。

      而「順考」諸事如意,往往便人於不知不覺中,腐化了道志慧心,終究埋沒於享樂欲望之洪流中矣。

 

師尊:修道是在安定本覺之清靜平和,故云:「心安理得」,「率性之謂道」,而昔日慧可叩求  達摩祖師問法,首先就請  祖師為其安心。

      如果修子能上不愧天,下不怍民,內弗虧心,外無背理,自然海闊天空,逍遙自在,此種「心覺」方是極樂。若是需靠外來刺激,聲色犬馬之麻醉方覺快樂,是為物所役。

      此種認賊作父之誤解,終究只是暫時性之虛幻,隨後而來之空虛與罪惡成,更加加深良心不安愧疚。

      如此惡性循環,以追求快樂始,黑暗痛苦終。

      時間無多,請仙吏再引導,吾們別處訪遊吧!

 

仙吏;漢遵  古佛聖諭,吾等往「白陽塔」參觀吧......。

    言畢,三人步出「順心室」圍牆,直向「白陽塔」而去,不久,遙見前方一座巨塔,高數十丈,塔頂豎一黃旗,旗面繡四大金字,曰:

    「三曹普度」隨風飄揚,塔下四週有數個塔門,寬約丈餘,門前幾員吏司,穿戴整齊,腰佩長劍,巡梭塔前,來回監視。塔前正面高懸一直匾,書曰:

    「白陽塔」三大字,門旁對聯書曰:

 

      重整三曹另註格盤

      尊師重道始格如一

 

    仙吏與看守吏司敘禮之後,吏司見過  師尊、悟緣,三人一同進入塔內參觀。

悟緣:此塔內陰氣森森,不見光明,依稀傳來呻吟之聲,令人為之毛髮直矗。昏暗之中,大約可見塔內寬幾十丈,鐵條隔成無數囚籠,押在其間罪靈,個個披髮散形,俯伏哀泣。

仙吏:塔內之眾,皆是在世位尊望重之人,為寺觀善堂之主或白陽法門一方之領導前人,始則辦道勤苦,終則見利忘義,蔽賢絕良,圖己慾而昧大道,為人上而不思言行為則,或敗於金錢美色之中,或亂於槓高得志,自築門牆,師心自用之上。因其一生功過相抵,功大於過,又是悟道有得,故能通過前面各關口之考證,但至本關「順心室」之時,則老毛病復發,迷於假樂順考之中,而被本關「透明碑」錄下心影,又未能及時悔悟,故被  祖師判人此塔受苦,這叫做「樂極生悲」也。

 

悟緣:原來如此,但不知這些道長或前人,何時方能出塔,重見天日?

仙吏:刑期屆滿,即可放出,再至「順心室」考證一番,直到真能自然「思之無邪,誘之無妄」,「透明碑」上一片光明,自然可以通過本關也。

師尊:天律森嚴,  吾深盼在世辦道,位居領導之人,能謹慎以身作則,切莫以一己之私慾而造萬古之憾也。

 

悟緣:敢問仙吏,「透明碑」究竟是什麼樣子?

仙吏:「透明碑」其理如同地府之「孽鏡台」,乃天地陰陽二氣所成,修子之心念、行為若有污點,皆難逃其記錄也,其作用連無形之心態均能記錄,此人間之錄影設備優良多多矣。

悟緣:難怪神秀要云:「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但盼每一修子不但能如此而行,更能達到本覺清明,天真獨露而臻六祖所云:「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之至上境界也。

http://boktakhongkong7.pixnet.net/blog/category/1711422

節錄自 天佛院遊記第十二回

第十二回  震陽殿口巧施順心考  八風不動方過白陽塔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ichen1943 的頭像
    lichen1943

    oooooooooolichen1943的部落格

    lichen194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