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http://www.nsshu.com/front/bin/ptlist.phtml?Category=269505

許達夫醫師自然診所醫療網

救命飲食

作者:

 

T‧柯林‧坎貝爾

 

T. Colin campbell

 

四十多年來,坎貝爾博士一直位居營養研究的最前線,其《救命飲食》是迄今在健康和營養領域中,最廣泛的研究著作。坎貝爾博士是康乃爾大學營養生物化學系的榮譽教授,他在三十五年的研究生涯中,獲得七十四個年度的研究補助,並撰寫超過三百篇研究論文,至於「中國營養研究」是集結康乃爾大學、牛津大學和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二十年合作關係大成的心血結晶。

 

 

 

湯馬斯‧M‧坎貝爾二世

 

Thomas M. Campbell Ⅱ)

 

湯馬斯是康乃爾大學1999年的畢業生,在紐約州以色佳市出生長大。他的身份多重,身兼作家、演員和長跑健將,曾參加兩次馬拉松比賽,並在倫敦、芝加哥和密西西比河以東的地區登台表演。此外他也愛玩美式足球、滑雪和登山,而且最愛鑽研健康品牌。他很高興能結合自己對文字和健康的熱愛,擔任《救命飲食》的共同執筆人。

 

 

 

蛋白質的迷失

 

聯合國在菲律賓所進行的 全國營養調查:

 

 

 

1. 為何菲國兒童罹患肝癌的比例超乎尋常地高,因為肝癌通常是成人才會得的疾病。研究結果認為,這是因為菲國兒童大量攝取黃麴毒素的原故。這種有毒霉菌存在於花  生和玉米中,目前已經被視為最有影響力的致癌物質之一。

 

攝取最多蛋白質的孩童,最容易罹患肝癌!

 

2. 我後來注意到印度的一份研究報告,裡面也有一些引人省思的相關發現。印度研究人員曾經以兩組老鼠做實驗,他們在其中一組老鼠的飼料中添加黃麴毒素和20%的蛋白質,這種蛋白質的含量與西方飲食很接近;另一組老鼠飼料也添加了相同劑量的黃麴毒素,不過蛋白質含量只有5%。結果非常驚人:攝取20%蛋白質的老鼠組,都有罹患肝癌的跡象,而5%蛋白質組的老鼠則沒有一隻得到肝癌。這項實驗顯示1000的罹癌機率,也得出一個重要的結論,那就是-在控制癌症的道路上,食物營養的威力勝過致癌物質!

 

3. 低蛋白質飲食能夠抑制由黃麴毒素所造成的癌症。

 

4.  酪蛋白-在牛奶蛋白質中佔87%的成分,可促進任何階段的癌細胞生長,而來自小麥和大豆等植物蛋白質,就算攝取高單位也不會致癌。

 

5. 許多飲食和疾病的關聯都有一項共通發現:吃最多動物性食物的人,最容易罹患慢性病,而且就算只攝取少部分的動物性食物,也會有負面效果出現。反之,吃最多植物性食物的人最健康,而且較不易得到慢性病。

 

6. 花生也屬於豆科植物,它也能將氮吸收固定在土壤中,並含有豐富的蛋白質。

 

7. 我們發現花生與玉米受到污染的情形最為嚴重。

 

8. 最差的發霉花生則會一路送到輸送帶末端,最後用來製作花生醬。  馬尼拉和宿霧這兩個地區,是菲律賓肝癌發生率最高的,也是黃麴毒素攝取量最高的。基本上,花生醬幾乎都是在馬尼拉這一帶食用,而宿霧的居民則是吃玉米。

 

9. 罹患肝癌的孩子,都來自吃得最好的家庭。

 

10. 「混合功能氧化酵素」(MFO)這種酵素負責黃麴毒素的代謝,它非常複雜,可以把對人體有好有壞的藥品與許多化學物質予以代謝。弔詭的是,混合功能氧化酵素可以把黃麴毒素解毒,卻也可以活化它們。

 

11. 由低蛋白質飲食來降低酵素活動,可以讓較少的黃麴毒素轉化成可能與DNA結合,並使之途變的危險代謝物。蛋白質攝取量越低,黃麴毒素與DNA的加合物也就越少。

 

12. 低蛋白質飲食(或意義相同的方式)能藉由以下機制減少腫瘤發生率:

 

①減少黃麴毒素進入細胞

 

②細胞增殖較慢

 

③酵素複合體之中所發生的許多變化,會降低其活動力

 

④相關酵素的關鍵成分,數量減少

 

⑤減少黃麴毒素與DNA的加合物形成

 

13.  病灶發展幾乎全部都由攝取多少蛋白質來決定,而非攝取多少黃麴毒素。

 

14.  病灶的發展最初是由接觸多少致癌物所決定,但是到了促進期,則多由飲食中所攝取的蛋白質份量來控制。

 

15. 雖然低蛋白質飲食能暫時讓致癌物進入休眠狀態,但是身體會「記得」致癌物先前的危害。也就是說,接觸黃麴毒素會留下基因「印記」,雖然低蛋白質飲食能讓它暫時保持休眠,但日後只要營養攝取不當,仍會重新喚醒它。

 

16. 每天建議蛋白質攝取量定為10%。

 

17. 植物性蛋白質並不會促成癌腫瘤生長,即便攝取量很高也一樣。會促成癌症的是牛奶蛋白!

 

 

 

   

 

動物飲食、癌症與膽固醇

 

 

 

1970年代初期,中共總理周恩來因癌症病逝。我們組成了世界一流的科學團隊,包括陳君石博士、黎鈞耀先生、牛津大學的理查‧貝托(Richard Peto)。我們收集了367項變數的資料,前往中國65個縣,對6500名成人進行問卷調查與驗血,研究中所選的65個縣都座落於中國的農村與半農村地帶。

 

 

 

從中國鄉下所觀察到的疾病分類

富裕病

(營養過剩)

癌症(結腸癌、肺癌、乳癌、血癌、兒童腦癌、胃癌、肝癌)、糖尿病、冠狀動脈心臟病

 

貧窮病

(營養不足或衛生不佳)

肺炎、腸阻塞、消化性潰瘍、消化性疾病、肺結核、寄生蟲病、風濕性心臟病、新陳代謝與內分泌疾病(糖尿病除外)、妊娠疾病與其他

 

 

 

1.  許多人知道膽固醇過高可能會導致心臟疾病,卻不知道還有癌症的危機。

 

2.  美國男性死於冠狀動脈心臟病的比例,是中國男性的17倍,而美國人的乳癌死亡率,也是中國鄉村的5倍。

 

3.  植物性食品不僅不含膽固醇,而且會以許多方式降低身體製造的膽固醇。

 

4.  人類若食用動物性蛋白質,將會增加「不好」的血膽固醇,反之,若是食用植物性蛋白質,則會降低不好的膽固醇。

 

 

 

5.  少吃脂肪就能降低乳癌風險

 

6.  我們把乳癌與動物性食品的這層關係,拿來和其他會導致女性罹患乳癌的危險因子-初經年齡早、血膽固醇高、更年期晚及體內女性賀爾蒙較高放在一起,看看中國營養研究和這些危險因子有什麼關係?研究結果顯示,高飲食脂肪和高血膽固醇有關,而高飲食脂肪、高血膽固醇,再加上高量女性賀爾蒙,將會使乳癌發生率提高,以及女性的初經提早。

 

7.  中國鄉下的女性初經年齡多相當晚。我們調查了130個村莊,每個村莊問及25名女性初經來潮的年齡,她們的總平均初經年齡為十七歲,而美國卻是平均十一歲左右!

 

8.  有許多研究顯示,初經較早將會導致較高的乳癌風險。初經由女孩子的發育速度所促發,發育越快,初經來得越早。經證實,女孩若發育快,成年後身高會較高、體重較重,體脂肪也會較高,這都和高乳癌風險有關。

 

 

 

 

 

動物性飲食讓女人一生中暴露于雌激素時間更長

 

 

 

9.  比較中國和英國女性的賀爾蒙濃度,中國女性的雌激素濃度只有英國女性的一半,美國女性則與英國相差無幾,而中國女性的生育年齡期為英美的75%,表示中國女性一生中所接觸的雌激素比英美女性低35%到40%,這又和中國女性乳癌機率是英國的五分之一相互呼應。

 

 

 

乳癌罹患率高都是歐美國家,如荷蘭、丹麥、英國等,罹患低的國家都是動物脂肪攝取低的東方國家,如日本、台灣、泰國。但是這些亞洲國家近年來飲食西化之後,乳癌罹患率大幅度增加!

 

 

 

重要的食物纖維

 

 

 

都柏林三一大學的已故教授-丹尼斯‧柏克特(Denis Burkitt),是個非常能言善道的學者。他的研究主題是關於膳食纖維,也曾為了研究非洲人的飲食習慣,隻身開著一台吉普車,在非洲貧困的鄉下旅行一萬哩之遙。

 

柏克特教授主張,纖維可以把體內的水分推入腸道,讓東西順利移動,而且這些沒有被消化的纖維質就如同貼紙,可以吸附我們腸子裡不好的、甚至可能致癌的化學物質,如果纖維質攝取量不足,就容易便秘而引發各種疾病。纖維質不能被消化,卻是保持健康所必須的物質。他說,這些疾病包括大腸癌、憩室疾病、痔瘡與靜脈曲張。

 

膳食纖維只存在於植物性食物中,它可以讓植物的細胞壁變堅固,而且具有成千上萬種不同的化學種類。纖維質多半是由非常複雜的碳水化合物分子所構成,幾乎無法被人體消化,但是它本身的熱量極低,甚至完全零熱量,因此能夠稀釋飲食中的熱量密度,最重要的是,它還能帶來飽足感而降低食慾,所以在填飽肚子的同時,避免攝取過多的熱量。

 

在我們比較測得結果與纖維質攝取量時,發現並沒有證據顯示,提高纖維質攝取量會破壞人體的鐵質吸收。事實正好相反!在測量血液中含有多少鐵質時,血紅素是個良好的指標,在膳食纖維攝取量增加時,血紅素也會增加。我們發現,諸如小麥與玉米這類高纖維植物(精米不算),正好也富含鐵質-攝取越多纖維質,就能攝取更多的鐵質。

 

在中國鄉下,寄生蟲病較盛行的地方,人體內的鐵質也較低。

 

 

 

抗氧化劑

 

 

 

1.  抗氧化劑通常都有顏色,因為會吸收多餘電子的化學物質,也會產生看得見的顏色。有些抗氧化劑叫做類胡蘿蔔素,其中又再分有數百種,繽紛的顏色包括β胡蘿蔔素的黃色(南瓜)、茄紅素的紅色(蕃茄),以及橘色的隱黃素(柳橙)等。其他抗氧化劑可能沒有顏色,例如抗壞血酸(維生素)與維生素E,這些無色的抗氧化劑會在植物其他需要保護之處發揮抗氧化的功效,以免植物因為電子亂闖而受傷。

 

2.  血液中維生素C含量低的家庭,較可能出現高癌症發生率。

 

3.  抗氧化劑在血液中是靠著脂蛋白來傳送,脂蛋白也同樣攜帶不好的膽固醇。

 

4.  血液中β胡蘿蔔素含量較低,胃癌機率也較高。

 

5.  盡量多吃完整的水果、蔬菜與全穀類。

 

6.  要維生素C或者β胡蘿蔔素,別碰藥罐子,應該要吃水果和綠色蔬菜才對。

 

7.  水果、蔬菜與全穀類可說是最健康的食品。

 

8.  在我們總蔬菜攝取量的一半裡,蔬菜種類只有三種:第一是馬鈴薯,多半是以薯條或薯片的方式食用;再來是結球萵苣,這是最不營養的蔬菜之一;最後是罐裝蕃茄,這很可能都是以比薩和義大利麵的方式進人們口中。

 

9.  我們的身體會運用一套微妙的平衡活動與精密機制,來決定如何使用、儲存或燃燒熱量。若能吃得正確、善待身體,身體便會知道該如何把熱量以更理想的功能來運作,比如說維持體溫、保持新陳代謝正常運作、支持身體活動,或拋棄過多熱量,而非形成體脂肪。

 

 

 

飲食與身材

 

 

 

1.  吃最多動物性蛋白質的人,也最容易罹患心臟病、癌症與糖尿病。

 

2.  在中國營養研究裡,攝取動物性蛋白質固然會讓人身材較高大,但是總膽固醇濃度與不好的膽固醇濃度也較高。不僅如此,體重不光是和動物性蛋白質攝取量有關,也和癌症與冠狀動脈心臟病比例較高有關。個子高大看似好事,可惜代價實在太高了!有沒有方法可以讓我們完全發揮生長潛力,同時又能把疾病風險降到最低呢?

 

3.  人體發育和蛋白質有關,而植物性蛋白質和動物性一樣有效。

 

4.  全球貧窮地區的植物性飲食,通常種類不多而且質量不佳,而且這些地方的公共衛生條件均不好,兒童疾病很盛行,這麼一來就會出現發育遲緩的現象。

 

5.  身高體重是可以藉由低脂的植物性食品來提昇的,但前提是公共衛生條件要夠良好,能有效控制貧窮病發生。

 

 

 

回歸原點

 

 

 

1.  酪蛋白甚至所有的動物性蛋白,可能是我們所食用的東西裡致癌可能性最高的物質。

 

2.  慢性感染B肝病毒並食用動物性蛋白質的人,血膽固醇和罹患肝癌的比例都很高。

 

 

 

營養與心臟

 

 

 

1.  過去奪走許多壯年人性命的心臟病,曾經非常神秘,但是許多科學研究已經一步步解開其中的謎團。在這些科學研究中,影響最深遠的,就是「佛明漢心臟研究計畫」(Framingham Heart Study)!

 

2.  不健康的心臟動脈內的那層硬塊斑,是由膽固醇、磷脂及脂肪酸所構成,但卻不知造成這種損害的起因、過程,和導致心臟病發作的確切原因。科學研究者選擇了麻薩諸塞州的佛明漢市。1948年,這座城市有五千多名的男女市民,願意擔任科學家針筒下的研究對象,讓大家更瞭解心臟病。佛明漢研究計畫中,最珍貴耀眼的成果,就是發現了血膽固醇。

 

3.  煙癮也不是心臟病的原因,因為日本男性可能是全球最愛抽煙的人,但是發生冠狀動脈心臟病的情形仍比日裔美籍人士低。

 

4.  一位朋友-克利斯‧坎貝爾,他曾兩次獲得美國全國大學體育學會甲組的摔角冠軍、高級摔角三次全國冠軍、兩次奧運獎牌,也是康乃爾大學法學院的畢業生。他在三十七歲時,以90公斤的體重成為美國奧運摔角項目上年紀最大的得獎者。坎貝爾是個素食者,也是屬於不易罹患心臟病的人。

 

5.  我們確實已經成就某些大幅的進步,證據是今天的心臟病死亡率比1950年代足足下降了58%!死亡率下降58%,看起來是化學藥品與技術的一大勝利,然而其中重要的進展,應該歸功於急診室對於心臟病突發病患的處理治療。

 

6.  根據長期研究顯示,因為繞道手術而延長生病的病人,其實寥寥可數,這些研究甚至指出,進行過繞道手術的病人,心臟病發作的次數不亞於未採取手術的病人。

 

 

 

 食用動物蛋白質越多,心臟病機會越高

 

 

 

請注意!素食並不一定代表全食物蔬食!有些素食者以乳製品來取代肉類,也吃油脂與精緻碳水化合物,諸如以精緻穀類製成的麵食、甜點與派皮點心。我認為這些人是「垃圾食物」素食者,因為他們的飲食並不營養。

 

肚子餓就表示不對勁!而長期飢餓會啟動身體的防衛機制,導致整體新陳代謝率都降低。此外,人體機制會自然而然地從正確的植物性食品中取得營養,我們無需為吃什麼而費神。這是一種無憂無慮的飲食方式,只要給身體正確的食物,身體就會做正確的事。

 

 

 

 

 

 糖尿病

 

 

 

1.  第一型糖尿病患者胰臟中負責製造胰島素的細胞壞死了,因此無法製造足夠的胰島素。這是因為人體受到自體攻擊,因此第一型糖尿病也可以視為自體免疫疾病。第二型糖尿病患者仍會製造胰島素,但是胰島素卻無法發揮功用,這叫做胰島素抗性(insulin resistance),也就是當胰島素發布命令分配血糖之時,身體不予理會。一旦胰島素失效了,血糖當然就無法正常代謝。

 

2.  Dr. James Anderson 曾經進行一項研究,對 25名第一型與 25名第二型糖尿病患者,提供高纖、高碳水化合物、低脂的素食三週,發現這休患者對胰島素的 需求降低40%,血糖值有減少30%,膽固醇也大幅度降低!

 

 

 

飲食與癌症

 

 

 

乳癌基因

 

 

 

一位女士來電詢問:她家屬有乳癌基因,媽媽與姐姐都發生乳癌,她很擔心九歲女兒也會罹患乳癌,她很想要她女兒接受乳房切除術?

 

我告訴了她些有關中國營養研究和營養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並告訴她基因不足以決定一個人是否會罹癌,許多重要的研究都指出,能完全歸咎基因的癌症僅是少數。

 

 

 

在1994年發現BRCA1與BRCA2會影響乳癌風險之後,這兩種基因便成為眾所矚目的焦點。BRCA1與BRCA2入發生突變,便會提高乳癌與卵巢癌的風險,而突變的基因有一代傳一代的遺傳能力。這些發現固然令人振奮,但其他資訊卻被忽略了。第一,一般人當中只有02%帶有這兩種突變基因,由於基因突變非常少見,故一般乳癌當中,只有少數可歸為BRCA-1或BRCA-2基因突變所造成。第二,導致乳癌的基因不只這兩種,以後一定會陸續發現許多種基因。第三,光具有BRCA1與BRCA2或其他乳癌基因的人,並不保證會發病,倒是環境與飲食因素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因為它會影響基因是否展現。

 

含有大量動物性蛋白質的飲食,能控制基因的展現。

 

此外,目前尚有其他預防方式在推廣,包括服用泰莫西芬(tamoxifen,學名三苯氧胺)等藥物或乳房切除術。這對具有家族病史或串BRCA基因的女性來說,特別值得注意。

 

泰莫西芬是預防乳癌最知名的藥物,不過長期效益仍不明朗。美國一項大型的調查發現,經過四年的泰莫西芬控制,女性罹患乳癌的機率大幅降低了49%,然而,這種好處似乎只出現在雌激素濃度很高的女性身上,故這項結果促使美國食品與藥物管理局核准泰莫西芬讓符合某些規定的女性使用。不過,其他研究則顯示,其實沒有任何根據去支持使用或熱衷於這種藥物:歐洲兩項較小型的試驗並未顯示泰莫西摸的優點具有統計上的顯著性。不僅如此,雖然整體而言,以藥物預防乳癌仍利多於弊,但泰莫西芬卻可能提高中風、子宮癌、白內障、深層靜脈血栓、肺栓塞等疾病的風險。

 

 

 

2004-2005年美國一項大規模研究「女性健康促進計畫」在經歷五年多的試驗後,發現更年期採取賀爾蒙補充療法的女性當中,乳癌病例增加26%,而在心臟與雌激素補充治療研究中更是高達30%,研究結果一致指出,賀爾蒙補充療法會使女性賀爾蒙暴露量增加,也確實更容易導致乳癌。

 

 

 

環境荷爾蒙

 

 

 

會引發問題的化學物質很多,通常都與工業污染有關,其中一類包括戴奧新與多氯聯苯,這類化學物質無法經由新陳代謝而消失,而會一直存在於環境中。要是攝取這些化學物質,由於無法藉由新陳代謝排出體外,因此會累積在體脂肪與授乳母親的乳汁裡。這類化學物質當中,有些會促進癌細胞生長,但除非食用過量的肉、奶、魚類,否則對人體不會造成嚴重危害;的確,我們會接觸到這類有毒的化學物質,90至95%是因為吃了動物性產品-這又是動物性食品另一項風險。

 

另一類環境賀爾蒙-多環芳香族碳氫化合物(PAH)也很可能導致乳癌與其他癌症,汽車廢棄、工廠煙囪、汽油瀝青產物、香煙,以及其他工業社會常見的流程中,都找得到PAH。不同於多氯聯苯與戴奧新的是,人體從食物與水中攝取的PAH,能藉由新陳代謝排出體外,但這個過程其實還是有潛在的危險:人體在代謝PAH時會產生中間物,並與DNA緊緊結合成化合物,即加成物,此為致癌的第一步。但最近的研究發現,PAH不利於實驗室中乳癌細胞的BRCA-1與BRCA-2基因生長。

 

 

 

大腸直腸癌

 

 

 

1.  研究者丹尼斯‧柏克特曾這麼假設,攝取膳食纖維是維持消化系統健康不可或缺的原則,他把非洲人與歐洲人的糞便採樣與纖維攝取量加以比較,主張結直腸癌主要源自於膳食纖維攝取量低。

 

2.  過去二十五年來關於膳食纖維與大腸癌的爭辯,皆是由柏克特的非洲研究所促成。

 

3.  纖維質其實是數百種物質,優點也經過非常複雜的生化與生理過程才展現出來。

 

4.  南非白人罹患大腸癌的比例是黑人的17倍。

 

5.  更新的研究則指出,南非白人結腸癌比例較高,可能是因為他們攝取較多的動物性蛋白質(77相對於25公克日)、總脂肪(115相對於71公克/日)與膽固醇(408相對於211毫克/日)。

 

6.  富含碳水化合物的全食物要多吃,例如未精製的新鮮蔬果、糙米與燕麥等全穀類產品,這些食物非常有益健康,尤其取自蔬果來源的效果更好。

 

7.  高鈣飲食能預防結腸癌的假設,是基於兩種理由:第一,鈣質可以阻礙結腸裡面關鍵細胞的生長;第二,鈣質可與腸道中的膽酸結合。膽酸是肝臟分泌的,之後流向腸道,因此會進入大腸而促發結腸癌。由於鈣質能夠結合膽酸,因此據信可預防結腸癌。

 

8.  研究團體證實高鈣飲食(一般是指富含乳製品的飲食),會阻礙結腸中某些細胞的生長,然而並不是各種細胞生長的指標都出現一致的反應,不僅如此,這種看似有益健康的生化效應,是否真能減少癌細胞生長,其實並不清楚。另一研究團體則證明,鈣質確實能減少可能有害的膽酸,不過也觀察到富含小麥的飲食,更能減少膽酸。

 

9.  全球牛奶鈣質攝取量最高的歐洲和北美,反倒是直腸癌的比例最高的地區。

 

 

 

 食用肉類越多,結腸癌發生率越高

 

 

 

吃素多運動,直腸癌不來!

 

 

 

攝護腺癌

 

 

 

2001年,哈佛發表了一項非常有說服力的研究評論:

 

 

 

十四項病例對照研究的十二項、九項世代研究中的七項皆可看到:乳製品與攝護腺癌在某種程度上具正相關;這是當前發表的文獻中,攝護腺癌與飲食關係中最一致的指標。在研究中,乳製品攝取量最高的男性,罹患攝護腺癌的風險為全體的兩倍;而攝護腺癌轉移或致命的風險,是攝取量低者的四倍。

 

 

 

攝護腺癌與「類胰島素生長因子第一型」(IGF-1)有關,它是一種會增進癌細胞生長的賀爾蒙,也會隨身體需求而分泌;它是癌症指標,就像膽固醇是心臟病的指標一樣。血液中IGF-1濃度高出正常值者,罹患後期攝護腺癌的風險為5.1倍。食用諸如肉類與乳製品等動物性食品,則會製造更多的IGF-1。

 

 

 

重要的維生素D

 

 

 

身體把從食物或陽光中所取得的維生素,變成活性維生素。活性維生素D能為全身帶來許多好處,比如預防癌症、自體免疫疾病與骨質疏鬆等疾病。不過,活性維生素D卻無法從食物或藥物中獲得,若把活性維生素D單獨製成藥品,效力會過強而不適合醫療使用;但是,你的身體卻能使用一系列經過仔細調節與感應的方式,製造份量恰到好處的活性維生素D,適時發揮最正確的效用。

 

假使鈣質攝取量持續偏高,營造出的體內環境也容易使活性維生素D減少,致使問題更為嚴重。

 

 

 

自體免疫疾病

 

 

 

1.  美國每年有25萬人罹患自體免疫系統疾病,這類疾病共有四十種,其中女性罹患的機會為男性的.倍,且約有3%的美國人罹患自體免疫疾病,因此病患多達850萬人,更有人把病患人數調高到1200到1300萬人。

 

2.  距離赤道越遠的地區,自體免疫疾病也越常出現,這種現象在1922年就已為人所知,例如北半球高緯度地區的多發性硬化症盛行率,為赤道地區的一百倍。

 

3.  在自我毀滅的行為當中,有一項重要機制,叫做「分子擬態」(molecular mimicry),也就是體內細胞兵團想摧毀的外來入侵者看起來和我們自身的細胞一樣,於是免疫系統所做出的「模型」不僅適合入侵者,也適合我們自身的細胞。

 

4.  自我毀滅的過程極為複雜,牽涉到免疫系統許多不同的策略。這些策略都有相同的致命缺陷-無法辨識蛋白質是入侵的外來者,或是我們的自身細胞。

 

5.  許多食物中存在著會模擬人體蛋白質的外來蛋白質,其中一種就是牛奶。

 

6.  以第一型糖尿病而言,免疫系統會攻擊負責製造胰島素的胰臟細胞。牛奶蛋白質會引發第一型糖尿病,其發生過程可能如下所述:

 

 

 

①小孩以母乳哺育的時間還不夠長,就改餵以嬰兒奶粉,裡面可能含有牛奶蛋白質。

 

②牛奶到了小腸之後被消化分解成胺基酸。

 

③有些小孩無法完全消化牛奶,於是原來蛋白質的胺基酸鍊或碎塊仍留在腸子裡。

 

④免疫系統認為這些碎塊是外來入侵者,於是動手把它們消滅。

 

⑤不幸的是,有些碎塊看起來和負責產生胰島素的胰臟細胞一模一樣。

 

⑥免疫系統無法辨識牛奶蛋白質碎塊與胰臟細胞讀差別,把它們一視同仁地� � 消滅,孩子因而無法生產胰島素。

 

⑦孩子罹患了第一型糖尿病,成為終身患者。

 

 

 

7.  所有糖尿病病童的牛奶抗體濃度都高出非病童,這意味著兩件事情:第一,抗體多的孩子喝了較多牛奶;第二,抗體增加可能會導致第一型糖尿病。

 

8.  證據清楚指出牛奶可能是造成第一型糖尿病的元兇。把所有研究結合起來(包括基因易感性與無易感性),會發現太早停止喝母奶而改喝牛奶的孩子,平均得第一型糖尿病的風險提高50至60%。

 

9.  所有已發表結果的研究都強烈確定了牛奶的風險,尤其對具有基因易感性的孩童更是如此。

 

10. 母乳是最好的嬰兒食品,而媽媽最嚴重錯誤,就是以牛乳替代母乳。

 

 

 

多發性硬化症

 

 

 

1.  值得注意的是,牛奶與多發性硬化症的關係和第一型糖尿病幾乎一模一樣,並非醫療服務或地理緯度的因子造成,部分報告指出,鮮奶之所以具有這麼強的相關性,是因為牛奶裡面的病毒所致。這些較新的報告同時也指出,飽和脂肪可能不足以完全說明史汪克博士的研究結果,在多國研究中,攝取飽和脂肪含量高的肉類或牛奶與多發性硬化症有關,而攝取富含omega3脂肪的魚類,則與多發性硬化症比例低有關。

 

2.  可能會導致多發性硬化症的特殊基因,已被辨識出來,但這類基因可能多達二十五種。

 

3.  目前所研究過的自體免疫疾病,在日照較少的高緯度地區比較常見。

 

4.  有幾種自體疾病,似乎好發於同一種人身上。

 

 

 

  

 

牛奶攝取越多,髖骨骨折機會大,罹患多發性硬化症機會也越高

 

 

 

維生素D是關鍵

 

 

 

活化的維生素D以兩種方式運作:它會抑制某些細胞的發展,避免T細胞產生會啟動自體免疫反應的活性因子-細胞激素(cytokines),並鼓勵其他T細胞來抑制這種反應,而就目前的研究來看,所有自體免疫疾病都具有這種阻礙維生素D活化的作用機制。

 

 

 

吃植物防病痛

 

 

 

2000年,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醫學系發表一項研究,一共集結三十三個國家八十七份關於動、植物蛋白攝取比例與骨折率之間的相關調查,結果發現若植物蛋白的攝取量愈高於動物蛋白,則愈不會出現骨折。

 

中國鄉下營養研究中發現,當地的動植物蛋白比例約為一比十,而骨折比例只有美國的五分之一;奈及利亞人攝取的動植物蛋白比例只有德國人的10%,而他們髖部骨折的發生率相對減少99%!

 

 

腎結石

 

腎結石分成幾種,除了一種跟基因異常有關,另一種則是尿道感染引起,但主要仍以鈣質和草酸鹽組成的結石為大宗。

以下是節取1987年羅勃森所做的一份評論,內容強調飲食,尤其是動物蛋白食品所扮演的角色:

 

「尿石症」(urolithiasis)是全球性的問題,而且顯然會因大多數工業化國家所攝取的高乳製品、高能量和低纖維飲食,而使問題惡化……尤其是證據顯示,高肉類蛋白的攝取,是形成問題的主要因素……根據流行病學和生物化學的研究,若改為攝取低能量的植物性食品飲食,可望降低人口中罹患腎結石的風險。

 

 

 

攝取越多動物蛋白質,使尿中鈣質酸與草酸鹽增加,越容易引起腎結石

 

 

吃肉會失明

 

1.  黃斑周圍有脂肪酸,會與外部進入的光線產生相互作用,產生低量的高反應性自由基。

2.  由黃斑病變所引起的失明病例中,多達70%至80%的病例可藉由正確飲食預防。

3.  攝取較多胡蘿蔔素者,得到黃斑病變的頻率較低。

4.  胡蘿蔔素對於預防黃斑病變的功效最顯著。

5.  多吃含有抗氧化劑的食物,尤其是富含糊蘿蔔素的食物,能預防大部分黃斑病變所導致的失明症狀。

6.  攝取最多葉黃素(一種抗氧化劑)的人,罹患白內障的機率是攝取最少者的二分之一。葉黃素是組成晶體組織不可或缺的一部份,因此除了可以直接從菠菜等深綠色葉菜中攝取到,而攝取最多菠菜的人,罹患白內障機率減少四成。

 

失智與肉食

 

1.  以症狀較輕微的認知障礙來說,近來研究顯示血液中的維他命E含量愈高,可以減少記憶力衰退,同時,維他命C和硒對於減少記憶力衰退也都有幫助,並能減少自由基的活動。基本上,維他命和C抗氧化只有在植物性食品中才能發現,而硒則在動物性食品和植物性食品中都可找到。

2.  若想要預防心臟病或扭轉病情,那就從「飲食」下手。動物實驗證明,高膽固醇飲食會增加澱粉質蛋白的含量,而這種蛋白跟阿茲海默症的成因有關,一項針對逾五千人的研究證實上述動物實驗結果,指出人們攝取過多脂肪和膽固醇,容易增加各種失智症的罹病機率,尤其是阿茲海默症。

3.  一項有關阿茲海默症的研究指出葉酸低的 人 罹患機會增加 3.3倍。葉酸是一種只在綠色葉菜等植物中才萃取得到的複合物,而同半胱胺酸則是主要來自動物蛋白質中的一種胺基酸。因此多攝取動物性食物,罹患失智機會多!

 

吃得對活得好

 

1.  西式飲食的害處,絕非光靠攝取營養藥丸就可以解決。

2.  這種藉由營養補充品來換取和維持身體健康的手法,在1994年至1996年間開始被人拆穿。當時一項大規模研究在調查β胡蘿蔔素(維他命A的前趨物),對於肺癌和其他疾病的功效,結果研究顯示攝取四至八年的補充品後,肺癌罹患率並未如預期中減少,反而增加了!除此之外,研究也並未發現維他命A和E對於預防心臟病有任何功效。

3.  研究人員針對維他命A是否具有心臟病及癌症的功效,斥資數百萬美元進行一連串額外實驗。最近,其中兩項主要實驗的評論報告刊載出來,研究人員表示他們「無法評估定期服用維他命A、C、E補充品、綜合維他命加葉酸,以及預防癌症或心血管疾病的綜合抗氧化劑等營養補充品,利弊之間是否能取得平衡」。

4.  事實上,研究人員甚至建議勿服用β葫蘆蔔素補充品。

5.  一邊攝取標準的西式飲食,一邊服用營養補充品來維持健康,只是在浪費金錢,而且還會有潛在危險。

 

植物性和動物性食品的營養成分(每500cal)

營養物

植物性食品

動物性食品

膽固醇(mg)

--

137

脂肪(g)

4

36

蛋白質(g)

33

34

β胡蘿蔔素(mcg)

29919

17

膳食纖維(g)

31

--

維他命C(mg)

293

4

葉酸(mcg)

1168

19

維他命E(mgATE)

11

0.5

鐵(mg)

20

2

鎂(mg)

548

51

鈣(mg)

545

252

 

6.  維他命B12就更有問題了!它是由土壤中發現的微生物以及人類等動物腸子內的微生物所製成,不過,由人體腸子製造的維他命B12並不適合吸收,因此一般建議由食物中攝取。此外,研究結果顯示,若植物生長在含有大量維他命B12的健康土壤內,就會直接吸收土壤中的B12。

7.  現代美國人攝取經過高度清潔的植物性食品,又不吃動物性食品的話,可能無法攝取到足夠的維他命B12。

8.  根據估計,我們體內的維他命B12可以保存三年,如果你已經三年以上未攝取任何動物性食品,或是你懷孕或需要哺乳,你應該考慮攝取一些B12補充品,或每年定期看醫師檢查體內的B12或同半胱胺酸的含量。

 

營養決定基因表現

 

1.  最基本但最重要的一點原則,那就是並非所有基因都能隨時展現:如果基因沒有經過活化或是顯現出來,那麼它們在生物化學方面,仍然呈現休眠狀態。這些「休眠基因」對於人體健康並不會造成影響,這點對於大部分科學家和外行人來說,都是顯而易見的道理,但它的重要性卻很少有人瞭解。到底怎麼作,才會造成部分基因保持休眠,但其他基因卻顯現出來呢?答案跟環境有關,特別是飲食習慣。

2.  當我們說基因對於每一項生物學發展都很重要的時候,我們有證據顯示,基因的展現更重要,而這些基因展現是由環境,尤其是營養因素所控制。

3.  要了解基因簡單,科學家曾檢視了一萬六千七百五十七種基因,將所有基因一一關閉,觀察各別基因對於體重的影響,結果共發現四百一十七種基因會影響體重。結果到底這數百種基因長期下來,如何與其他基因互動,以及環境如何影響體重的增減,仍是個相當複雜難解的謎團。歌德(Goethe)曾說,「我們只有在知道愈少的情況下,才能知道得夠精確,因為知識和疑問成正比。

營養可以控制有害毒素,關於大眾對化學物質危害所產生的誤解,有一個例子可以說明-丙烯醯胺。這種物質主要是在加工或洋芋片等油炸食品中出現,言下之意就是如果我們能夠從洋芋片中有效去除這種化學物質,就可以放心食用洋芋片了。然而,事情的真像是即使是這種加工過後的切片食物,還是非常不健康,它們仍然充滿了脂肪和鹽分。

 

科學的黑暗面

 

1.  吃東西本來應該是很享受、不必煩惱的事,也不應該有任何權利被剝奪,若我們要享受品嚐食物的樂趣,就應該要讓食物愈簡單愈好。

2.  政府的干涉最為嚴重;「美國癌症學會」尤其成為最強力的批判者。

3.  我們到底該相信誰?一會兒說喝酒會降低罹病機率,一會兒又說會增加;一會兒說吃魚有助降低罹病機率,一會兒又說有害;一會兒說雞蛋不好,一會兒又說雞蛋很健康。對我來說,此處缺少的似乎是一個較大的情境,因為如果沒有這個情境,可能就會出現許多困惑。

 

共軛亜麻油酸的騙局

 

「共軛亜麻油酸」(CLA),是由玉米(牛飼料)中普遍發現的亜麻油酸所分泌。共軛亜麻油酸由牛的芻胃分泌出來後,由牛肉和牛奶吸收及貯存,最後再為人類攝取。

共軛亜麻油酸可能有助於阻斷由微弱化學物質(苯并比)引起的胃腫瘤形成。但這項研究有陷阱,因為研究人員先將共軛亜麻油酸給老鼠後,才給致癌物質苯并笓,這種化學物質的「餵食順序」呈現顛倒狀態。人體內有種酵素機制,是用來減少致癌物質所造成的腫瘤數目,而當共軛亜麻油酸之類的化學物質先經過消耗,則會「刺激」酵素機制,導致活動增加。先提供共軛亜麻油酸以刺激酵素機制再提供致癌物質的順序,會使共軛亜麻油酸刺激的酵素機制在擺脫致癌物質上會更有效。因此,共軛亜麻油酸就成為抗癌物質。

最近在我們當地報紙《以色佳日報》(Ithaca Journal)的頭條新聞是「改變乳牛飲食可提高牛奶的抗癌戰鬥力」。這篇文章在講一名康乃爾大學教授的研究,他協助開發牛生長賀爾蒙,而今用於注入乳牛體內。這位教授指出,他能藉由餵食乳牛更多玉米油,增加牛乳中的共軛亜麻油酸。然而以鮑曼這位嚴格來說相當稱職的研究人員,卻被報導引述他的話表示這些發現「很有潛力,因為共軛亜麻油酸剛好是非常強效的『抗癌物質』。」這位記者接著表示,「共軛亜麻油酸以顯示出能夠阻礙致癌物質發展,而且可抑制結腸癌、攝護腺癌、卵巢癌、乳癌和血癌擴散。」並作出結論表示,「種種跡象顯示即便共軛亜麻油酸的含量很低,也能對人類產生作用。」根據報導指出,鮑曼表示,「這項研究代表我們在設計食物時有了新重點,以提高食物的營養和健康成分。」這些聲明非常戲劇化,因為研究中甚至連最重要的人體研究都沒有!

 

吃攝取玉米油的乳牛所製成的牛油,可以防癌!

 

共軛亜麻油酸研究,是業界利用科學手段增加產品需求的最佳實例,讓他們能夠賺取更多利潤。是最大的 騙局

 

以上文章

取材自許達夫醫生網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ichen1943 的頭像
    lichen1943

    oooooooooolichen1943的部落格

    lichen194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