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版位
天理良心就是真正的我 天理良心就是我的真智慧
凡將心求法者為迷,不將心求法者為悟。不著文字名解脫;不染六塵名護法;出離生死名出家;不受後有名得道;不生妄想名涅槃;不處無明為大智慧;無煩惱處名般涅槃;無心相處名為彼岸。迷時有此岸,若悟時無此岸。
目前分類:講經 (83)
- May 23 Fri 2014 23:36
孝經 紀孝行章第十
- May 20 Tue 2014 05:34
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
- May 17 Sat 2014 02:35
金光明經 四天王品第六 ‧蓮慈金剛上師講經開示‧
- May 09 Fri 2014 08:15
每個人都有俱生神,他會把人們一生中的善惡業行記錄下來 取材自白話藥師經 趙嗣崇 編著
藥師灌頂真言(含注音)
- May 02 Fri 2014 19:08
『大佛頂首楞嚴神咒』譯文
妙問總持不動尊, (此咒乃是一切奧妙佛法學問的精華,是永遠不變的寶貝。)
首楞嚴王世希有。 (是至高無上的佛法,世間希有。)
- Apr 26 Sat 2014 21:54
空生大悲 佛陀的真意 微妙法門 ; 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 法華經
- Apr 24 Thu 2014 03:07
宗教二門,原是一法。從無可分,亦無可合。
- Apr 23 Wed 2014 15:19
四力淨修之理---- 淨蓮上師
- Apr 17 Thu 2014 23:24
無相為宗 --- 定慧品第第四譯文----星雲
惠能大師對大眾開示說:「善知識!我這個法門,是以定慧為根本。大家不要誤以為定慧有別。定和慧是一體的,不是兩個。定是慧的體,慧是定的用,當在發慧的時候,定就在慧中;當在入定的時候,慧也就在定中。如果明白這個道理,就是定慧均等修持。因此,各位修學佛道的人,不要說『先定才能發慧,或先慧才能入定』這種分別的話。持這種見解,就表示法有二相。口中雖說著好話,心中卻不存善念;徒然有定和慧的名稱,卻不能定慧等持。如果心與口都是善的,內與外都是一如,定和慧就能均等了。自我開悟,自我修持,不在於諍辯;如果爭論先後,那就和癡迷的人一樣。如果不能斷除勝負之心,必將增長我執法執,自不能遠離『我、人、眾生、壽者』四相的執著。
- Apr 12 Sat 2014 03:11
合同 ; 一切合同。種種法門。得無差誤。名離癡亂行。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八淺釋
- Apr 10 Thu 2014 23:00
禁戒成就。則於世間永無相生相殺之業。偷劫不行。無相負累。亦於世間不還宿債。
- Apr 09 Wed 2014 22:33
魔王就是專門破壞禁戒,專門不叫你守戒的。「讚淫怒癡」
宣化上人講
國際譯經學院記錄
- Apr 06 Sun 2014 02:36
無明了無根本 真心乃成世界 妄性無體 真心無住
- Apr 05 Sat 2014 12:44
用仁慈來佈施恩惠,用道義來分清事理,用禮義來規範行為,用音樂來調理性情,溫和而又慈祥,稱他叫君子。
- Mar 15 Sat 2014 16:26
菩薩教化品第三講義 圓瑛大師著
前品明護佛果,此品明護十地行,是菩薩所脩之行。唐譯為菩薩行品,此為菩薩教化品者,菩薩智悲並運,二利繁興,起如幻教化,度如幻眾生。菩薩修行,若單運悲,是隨相行。若單運智,是離相行。若智悲雙運,是無住行。今是無住行,終日教化眾生,不住教化之相。品者,類也。以五忍法,品類相從,故名曰品。在內護三品中,是第二;全經八品此當第三。
- Feb 28 Fri 2014 08:50
慈仁品之一
十九、慈仁品之一:
經文:昔佛在羅閱祇,去國五百里有山,山中有一家,有百二十二人,生長山藪,殺獵為業。衣皮食肉,初不田作。奉事鬼神,不識三尊。佛以聖智,明其應度。往詣其家,坐一樹下。男子行獵,唯有婦女在。見佛光相,明照天地,山中木石,皆變金色。大小驚喜,知佛神人,皆往禮拜,供施坐席。佛為諸母人,說殺生之罪,行慈之福。恩愛一時,會有離別,諸母人聞經歡喜,前白佛言:山民貪害,以肉為食,欲設微供,願當納受。佛告諸母人:諸佛之法,不以肉食,吾已食來,不須復辦。因告之曰:夫人生世,所食無數,何以不作有益之食,而殘害群生,以自濟活?死墮惡道,損而無益。人食五穀,當愍眾生,蠕動之類,莫不貪生,殺彼活己,殃罪不朽。慈仁不殺,世世無患。
- Feb 28 Fri 2014 08:41
愚闇品
三十、愚闇品之一:
經文:昔佛在舍衛國,時城中有婆羅門,年向八十,財富無數。為人頑闇,慳貪難化。不識道德,不計無常。更作好舍,前庌後堂,涼臺煖室,東西廂廡,數十梁間。唯後堂前,拒陽未訖。時婆羅門,恒自經營,指授眾事。佛以道眼,見此老翁,命不終日,當就後世。不能自知,而方匆匆,形瘦力竭,精神無福,甚可憐愍。佛將阿難,往到其門,慰問老翁:得無勞惓?今作此舍,皆何所安?老翁答言:前庌待客,後堂自處;東西二廂,當安兒媳、財物僕使;夏上涼臺,冬入溫室。佛語老翁:久聞宿德,思遲談講。偶有要偈,存亡有益,欲以相贈。不審可小廢事,共坐論不也?老翁答言:今正大懅,不容坐語,後日更來,當共善敘。所云要偈,便可說之。
- Feb 28 Fri 2014 08:36
放逸品 心意品 華香品
二十五、放逸品:
經文:昔佛在世時,有五百賈客,從海中出,大持七寶,還歸本國,經歷深山,為惡鬼所迷,不能得出。糧食乏盡,窮頓困厄,遂皆餓死。所齎寶貨,散在山間。時有沙門,在山中學,見其如此,便起想念:吾勤苦學道,積已七年,不能得道,又復貧窮,無以自濟。此寶物無主取之,持歸用立門戶。於是下山,拾取寶物,藏著一處,訖便出山,求呼兄弟,負馳持歸。方到道半,佛念比丘,應當得度。佛便化作一比丘尼。剃頭法服,粧面畫眉,金銀瓔珞,隨谷入山,道逢沙門。頭面作禮,問訊起居。道人呵比丘尼曰:為道之法,應得爾不!剃頭著法衣,云何復粧面畫眉,瓔珞身體也?比丘尼答曰:沙門之法,為應爾不?辭親學道,山居靜志,云何復取非其財物?貪欲忘道,快心放意,不計無常。生世如寄,罪報延長。於是比丘尼,為說偈言:比丘謹慎戒,放逸多憂;變諍小致大,積惡入火焚;守戒福致喜,犯戒有懼心;能斷三界漏,此乃近涅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