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版位
天理良心就是真正的我 天理良心就是我的真智慧
凡將心求法者為迷,不將心求法者為悟。不著文字名解脫;不染六塵名護法;出離生死名出家;不受後有名得道;不生妄想名涅槃;不處無明為大智慧;無煩惱處名般涅槃;無心相處名為彼岸。迷時有此岸,若悟時無此岸。
目前分類:學習 (359)
- Feb 13 Thu 2014 18:18
澳洲上天下海的年紀
- Feb 12 Wed 2014 22:03
君子偕老----詩經
- Feb 12 Wed 2014 18:36
二子乘舟-----詩經
- Feb 12 Wed 2014 17:50
<柏舟>-----詩經
- Feb 12 Wed 2014 13:10
家事上的小提醒 / Good Tips !!
- Feb 12 Wed 2014 04:51
民數記的卷名在希伯來文是 Bamidbar ,意即「在曠野」
- Feb 10 Mon 2014 14:33
第3選擇
- Feb 10 Mon 2014 10:24
:「讓事情發生,不要強迫它們。」; 禪比任何瑜伽都來得更真實。; 愛是無法用意志的,靜心也是如此。
:「讓事情發生,不要強迫它們。」; 禪比任何瑜伽都來得更真實。; 愛是無法用意志的,靜心也是如此。; 當事情深層的意義不被瞭解,你就無法達到頭腦的平靜。
- Feb 09 Sun 2014 22:24
春聯
- Feb 09 Sun 2014 08:36
風澤中孚---誠於內也
- Feb 09 Sun 2014 08:25
《聖經》《創世紀》與《易經》的對應
- Feb 08 Sat 2014 20:50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大舜十六字心法
- Feb 08 Sat 2014 19:25
不容易被魔業束縛的四種人
- Feb 07 Fri 2014 17:59
從觀心說到入流照性
五、從觀心說到入流照性
佛教的修持,旨在追求內在的精神生活。觀心的意義,使心不外馳,觀察內在無形的心。心地觀經云:「能觀心者,究竟解脫:不能觀者,究竟沉淪。」經云:「汝等凡夫,不觀自心,是故漂流生死海中。諸佛菩薩,能觀心故,度生死海,到於彼岸。」觀心方法不一,有從無明的妄念觀起,初觀妄心起滅不停,不可隨逐,細看妄念從何而起,念從那裏來?一看不知去向,只管繼續看,念從何來?觀至一念不生,心源空寂,即與般若相應,這是從生滅而達不生滅,全妄而達真。另外一種觀心,不看妄念,直接向內觀照清淨的本心,這種觀法叫做反觀,亦即反觀觀自性,自性即自心,心性不異。反觀內照的方法,頗為歷代大德賞用,例如馬祖禪師云:「一念返照,全體聖心。」〈見指月錄卷五第九頁〉,返照亦即反觀內照。六祖云:「汝若反照,密在汝邊。」又云:「各自觀心,自見本性。」心賦注云:「若能回光就已,返境觀心,佛眼明而業影空,法身現市塵跡絕。」所謂返境觀心,就是離外界的塵境,反觀清淨的自心。永明大師云:「若不回觀自心,則失佛法大旨。」為什麼要反觀內照呢?因為人們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經常向外追逐色聲香味觸法的塵境,迷而不返,忘失了清淨光明智慧的內在本心,以致流浪苦海,陷於煩惱而不能自拔,反觀就是把追逐色塵的眼根,不要向外看,向內觀照清淨的本心。根塵有六,為什麼僅是反觀收攝眼根呢?因為根雖有六,心識是一體的。反觀收攝眼根,眼識向內向裏入流,整個精神心識都會隨著入流清淨本心,不僅遠離色塵,其他五塵也會隨之而離。所以楞嚴經說:「深入一門,能令六根,一時清淨。」又說:「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脫。」可知只要有一根返還本源,整個六根都能同時完成解脫。明乎此理,六根中不論那一根,都可做人流功夫而使六根同時解脫。據楞嚴經的記載,觀世音菩薩以耳根最利,從耳根的反聞自性入手。楞嚴經云:「初於聞中,人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圓瑛大師楞嚴經講義云:「從耳根聞性妙理,所起始覺妙智,不聞所聞之聲塵,但聞能聞之聞性。」又云:「入流,以觀智為能入,耳門為所入,入即旋反聞機,不出流緣聲,而入流照性也。」又云:「智光不外洩,所有聲塵,不期亡而自亡耳,故曰入流亡所。入流即是合覺,亡所即是背塵。」可知入流是離塵功夫,聲塵不亡而自己。我們再看上述所引楞嚴經原文,在反聞自性的人流過程中,不僅遠離聲塵,且消除「動靜」等一切對立,能所俱眠,寂滅現前,從此超越世間的六凡,且超越出世間小乘的法執,臻於圓照十力的大光明佛心,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從此可知反觀自心或反聞自性的人流功夫,就是背塵合覺。
- Feb 07 Fri 2014 06:15
【達摩易筋經】十二式